引言:
中国古代汉人对于异族的入侵往往
反应激烈
,自春秋战国时期就开始修建长城抵御游牧民族的入侵,乃至明清时代,和蛮夷之间也进行过多次激烈的战争,但是有一个时期很特殊,那就是
唐朝末年
。
五代时期,沙陀族攻破后梁,当时汉人的态度能用“夹道欢迎”来形容,按照常理来说,对于外族入侵即使不激烈反抗也不应该表现的如此期待,这到底是为何?
沙陀族本是唐代西突厥部落的一支
,又被称为处月,朱邪,朱耶。突厥原本是一个完整的部族,在隋朝583年被离间为两个部分,东突厥和西突厥。
沙陀人从何而来?
被分为东西两个部分的突厥人各自占领一块统治地区,其中东突厥占领的是阿尔泰山脉以东,大兴安岭以西,黄河河套以北,贝加尔湖以南的广大区域。
西突厥的势力范围,最强盛的时期甚至囊括了整个中亚地区,东起敦煌,西至里海。
沙陀人来自西突厥中的某一支。
西突厥是一个部落的总称呼,并非是一个统一的民族,他们的语言都是突厥语系。在众多被西突厥征服的部落中,有一个部族名叫处月。
征服处月的是西突厥可汗,
阿史那贺鲁
。处月部居住的地方是金莎山以南和蒲类海以东的区域,大约就是今天的尼赤金山到新疆巴里坤湖附近,在他们居住的区域内有很大一个沙丘式的沙漠(古尔班爱古特沙漠)因此得名“
沙陀”
。
关于处月比较确切的记载是它属于西突厥的一部分,这里就说明处月并非华夏人而是“胡人”。
处月很多人的姓氏都来自昭武九姓的粟特人。
《隋书》中的昭武九姓分别是康、安、曹、石、米、史、何、穆、火寻,而《新唐书》中的昭武九姓分别是康、安、曹、石、米、何、火寻、戊地、史,两者之间略有差别。
史载“粟特善商贾,好利”。他们有着东方犹太人的称呼,在中国的丝绸之路上就有很多粟特人的部落聚集。
唐朝有名的安史之乱的发起者,安禄山和史思明就是粟特人
,这场战乱打破了大唐盛世下的平静,很多百姓因此流离失所,因此汉人特别憎恨胡人,出现了很严重的“排胡情绪”。
原本粟特人的传统是族内通婚,但是为了打破胡汉之间的芥蒂,他们开始频繁的和汉人结合,融入汉族。
史书记载,有一部分粟特人说的是突厥语,加上姓氏的重合,处月也被认为是粟特人发展而来,是沙陀人的祖先。
还有一种说法,就是沙陀人是月氏的后代。
月氏人被匈奴打败之后,开始被迫西迁。他们先是来到新疆伊犁河地区,但是匈奴人紧追不舍,再次被迫向西迁徙,直到恒河流域,建立了贵霜王朝。
也许在西迁之路上,部分月氏人留在了途中生儿育女,不愿继续奔波。月氏的西迁之路和沙陀人居住的地区相吻合,加上“处月”有“居住在月”的意思,
因此沙陀人也被看作是月氏的后裔。
结合以上两种观点,很有可能部分粟特人在经商的时候,碰上了西迁的月氏,他们一起繁衍了处月这个部落,后来处月被西突厥征服,成了沙陀人。
从西域迁往内地的沙陀人
沙陀人本身是没有文字的,因此只能从中国的史书上寻找关于沙陀的只言片语。沙陀人和三个政权有关分别是:突厥、吐蕃和唐朝。
在西突厥征服了处月(沙陀)之后,处月就跟着西突厥一起南征北战。唐朝将东突厥灭亡之后,西突厥随即向唐朝表示友好,处月的首领就跟随着西突厥的贵族前往大唐朝拜。
后来西突厥的首领阿史那贺鲁反叛了唐朝,自立为可汗,处月部因此分裂为两个部分。
由朱邪孤注带领的一部分选择追随西突厥的首领,剩余的则由那速带领归顺唐朝,为其效力,讨伐背叛者。
唐高宗时期,就有沙陀首领跟随薛仁贵一起讨伐铁勒部落,因功得到封赏的记录。唐玄宗时期的安禄山叛变,沙陀人一起参与了镇压战争,得到朝廷的赏赐。
安史之乱之后,唐朝国力日渐衰弱,陆地丝绸之路受到影响,失去了对河西走廊地区的控制。
一直被唐朝打压的吐蕃国趁此机会占领了安西四镇及北庭都护府。
生活在此地区沙陀人和唐朝之间的密切联系也被切断,碍于吐蕃国的实力,约有三万多沙陀人归顺吐蕃。
吐蕃并未对拥有数万人的沙陀部落全然相信,为了不受到他们的影响,吐蕃将这批沙陀人强行东迁至甘肃一代。
当时的吐蕃还想继续驱赶沙陀人,不过这引起了沙陀部落的不满,在首领朱邪尽忠的带领下,部落开始往唐朝境内迁移。
吐蕃派兵追击逃跑的沙陀部落,首领朱邪尽忠战死,一万多部落群众被杀死或者打散,朱邪尽忠的儿子,朱邪执宜继续带领部落投奔唐朝,最终定居在宁夏。
朱邪执宜被唐朝任命为阴山府都督,在他死后,其子朱邪赤心承袭了他的官职。朱邪赤心在镇压庞勋起义中获得唐朝的封赏,赐国姓“李”,名国昌。
这次改姓之后,沙陀人的首领直接和李唐王室挂上钩,被记录在皇室的宗谱之上,
成为了正儿八经的皇室旁支。
“咸通中,讨庞勋有功,入为金吾上将军,赐姓李氏,名国昌,仍系郑王房。”
不过,得到封赏的沙陀人也不安分,他们很快就投奔了鞑靼,并在之后的几年时间里迅速发展,成为了可以和朱温抗衡的第二大军阀。
此时唐朝已经走到了摇摇欲坠的边缘,朝内由宦官把持朝政,朝外的各方藩镇势力坐大。
沙陀人首领也从李国昌移交到其子李克用的手里。
当时的李唐皇室中人,先是被韩建借机屠戮一次,约有十一个宗室王族被屠杀,又在洛阳被朱温杀了一次。
也就是说,普天之下,除了李克用这个祖上被封赏的皇室旁支,几乎再也拿不出一个能用的正经皇家人了。
不断建立政权的沙陀人
朱温建立的后梁王朝毕竟是篡位得来的,这让很多唐朝遗臣嗤之以鼻,
而李克用则一直自称是唐朝的臣子,并且用这个名义和朱温抗衡多年。
后梁成立之后,天下的割据的藩镇势力群情激愤,不过口号喊得响,但是各家都在为自己打算,他们要不就是自立为王,要不就是和朱温暗通款曲。
只有李克用在河东地区和后梁抗衡,他坚持使用唐朝的年号,守护者唐朝最后一块土地,是所有人认同的唐朝正统的残留。
当李克用的儿子李存勖南下时,根本不是异族入侵,而是恢复旧国,所以并未受到太多的阻拦。
后梁大肆迫害李唐的王室贵族,让唐朝的贵族门阀枝叶凋零,残存的一些李唐宗室只能日夜期盼恢复大唐以往的盛世,他们自然会对李存勖心存希望。
李存勖也很会顺应大家的意图,他说:“朕这二十年浴血奋战,实在是为了匡扶李唐王朝,为了恢复各位的荣耀”。
不过,代表着唐朝正统的后唐政权仅存在十几年就被后晋灭亡了,后晋是沙陀人建立的第二个政权。
后晋的建立者名叫石敬瑭,他是后唐第二位皇帝李嗣源的女婿。石敬瑭的祖父是李克用的属下,也是沙陀人。
不过,后晋也没有维系多久就被契丹人所灭。
契丹灭亡后晋之后没有南下建立政权。
后晋的河东节度使,刘知远趁此时机建立了后汉,后汉王朝延续了四年就亡国了。
刘知远的弟弟刘崇集合势力又建立了北汉,北汉依附于契丹族,是沙陀人建立的最后一个政权,也是五代十国最后一个政权,存在了二十八年,被北宋所灭。
不过沙陀人的政权仅仅在历史记载上退出了舞台,却仍然用其它方式影响着历史进程。
建立了北宋政权的赵匡胤是河北人,出身军人世家,祖上几代都在河北藩镇当官。河北是汉晋之后的边疆地区,此地区的胡化非常严重,直到明朝时期洪武大移民才改变这一状况。
历史记载的宋太祖身材肥胖,肤色黝黑,强壮,他的祖父赵眺还是安禄山的部将,因此赵匡胤极大可能有胡人血统。
前面说到安禄山是粟特人,粟特人和沙陀人存在特殊的关系,所以赵匡胤本甚和汉化的沙陀家族存在联系也不是不可能。
根据史料记载,宋太祖的宋皇后,她的母亲和祖母都是确定的沙陀人,分别为后唐和后汉的公主。
而且,北宋是灭除后周建立的政权,后周灭后汉。后汉是沙陀人建立的,后周继承了后汉的军事系统,赵匡胤当时在“后周”是禁军军官、殿前都点检,河东军阀从事军事的,必然有沙陀或者胡化背景。
要是总结沙陀人崛起的原因,大约是以下三点。
一,沙陀人曾跟随西突厥一起战斗,可以看出此部落骁勇善战,加上他们都是游牧民族,具有天然优势。
二,沙陀人崛起的时间是唐末天下大乱的时期,华夏的权利衰微,给了沙陀人可乘之机。
三,沙陀人真正开始积蓄力量正是归顺唐朝的时候,他们一起学习汉族文化,跟着唐朝四处征战,让这个没有文字的游牧民族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一旦唐朝政权衰败,沙陀人就趁机拔地而起。
结语: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汉文化源远流长,加上汉族人口众多,在古代封建社会,步入中原的少数民族只能选择和汉人融合,才能壮大自身的实力,虽然历史记载沙陀人建立了四个政权,但是他们沿用的一直都是汉族的文化。
就像是满清政权,虽入主中原,但是依旧需要靠儒家文化治理国家,虽然他们不是汉族,却有着汉族的灵魂。
参考文献:
《新唐书》
《旧唐书》
《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