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历来为人们所津津乐道,赞叹他那神仙和鬼怪都难以探测的能力,赞叹他那出人意料的计谋,人们总是将刘伯温将诸葛亮对比,由此可见刘伯温名气之大,能力之强。刘伯温如此之能力,被朱元璋看重亦是应当!
1359年,刘伯温回到自己的老家,写下了《郁离子》,那时是他的老家依旧是和平稳定,男耕女织,一派祥和而又安定的景象!然而刘伯温并没有为此景象所陶醉,他壮志未酬,岂能安坐在这里老去?这就如同,人的心中没有明亮的指引,那他就如同在迷雾的旷野中,前不得进后不得退,他的那种迷茫的精神和思想是一种不断地的心灵空虚。
当时的朱元璋早已不是当年乞讨的和尚,朱元璋已经在战场上小有名气的人了。朱元璋听说刘伯温的名声,于是朱元璋效仿刘备那样,三次请刘伯温出山,帮助自己成就大业!
最终刘伯温接受朱元璋的邀请,1360年,出山帮助朱元璋。终于,时年五十岁的刘伯温遇见了那时三十三岁的朱元璋。此时的刘伯温早已远非当年可比,他以自己多年的人生经验来看朱元璋。
居然惊奇地发现,朱元璋的内心世界十分的深沉和镇静,就世俗而言,便是其城府极深,非寻常人不能看破。但刘伯温也不是平常人,他是有着三十年经验的人。因此,刘伯温也从自己所学的东西中有了敏锐的观察力,这使得他有能力能穿透别人的躯体,看到他们的真实灵魂。
在接风宴上,刘伯温用犀利的眼神看出了朱元璋对元政府的痛恨和取而代之的野心,深刻地发现了朱元璋心灵最深处的秘密。通过看朱元璋,刘伯温知道了,这个刚过而立之年的人有着不同于常人的野心,甚至想要歼灭群雄一统江山。
终于刘伯温建功的时机终于出现了!刘伯温看着这一张潦草的地图,从这张图上,刘伯温看到了朱元璋的野心和战略构图。地图上画的那条“从北方而起到江阴,沿着太湖南线一直到长兴”的直线,这是朱元璋的重要防线,防御的目标是东面的张士诚。
南面的徽州驻扎着朱元璋的主力,其随时可以进入浙东。西面则和天完帝国短兵相接,只守不攻。北面根本不用操心,因为韩宋帝国正在那里牵制着朱元璋的劲敌、那位最有可能成为元朝的察罕帖木儿。
由此刘伯温提议朱元璋稳固后方,延缓称王,避免被元政府针对。最后在刘伯温等一干文臣武将的帮助下,朱元璋成功地建立了汉人为主导的明朝,一举收复了阔别四百年之久的燕云十六州,光复汉庭!
朱元璋建立了明朝之后,其一直勤奋工作,一天都没有歇息,一直在忙来忙去,一天之中早起晚睡,连平时私人活动都没有!可谓是真正的勤奋。但朱元璋心中一直有着一个疑问,他想要问一下刘伯温(刘基),于是找了一个合适的时机,朱元璋终于说出了自己心中的问题!
朱元璋想让刘伯温给自己的大明王朝预测一下将来的王朝发展。此外,朱元璋还请教了刘伯温一个玄而又玄的问题,那就是,大明王朝的皇帝能够传承和发展多少代?刘伯温深深地思索了一番,然后掐指一算,仔细考虑。
朱元璋看到刘伯温愁眉苦脸,朱元璋担心刘伯温害怕被杀,于是朱元璋连忙说道,不怪你!刘伯温乘此时机对朱元璋说道:臣等不知陛下所说何物也。朱元璋为了知道真实的情况,于是再三地要求刘伯温说出事实的真相。
结语:于是在朱元璋的逼迫下,无奈的刘伯温被迫说出了一句:万子万孙!刘伯温的话显然是在浑水摸鱼,其并未将事实讲明,然而朱元璋也没有细问。刘伯温真正的代指的是,明朝将在崇祯时期灭亡!即所谓“万子万孙”,明王朝将会在万历皇帝的孙子手上灭亡。
尽管崇祯皇帝有勤政,但明朝早已积重难返,其也是徒劳无功。最终历史也确实应验了刘伯温所说的猜测。在崇祯十八年的时候,大明王朝被李自成彻底灭亡。明朝也彻底地成为了历史!李自成建立了短暂的大顺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