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平时在看古代电视剧中经常能见到秀才,而最常听到对他们的称呼就是“穷秀才”。
因此在多数人眼中,秀才是穷酸的、迂腐的、还有些落魄,甚至学历还不如现在的大学生,但是事实却恰恰相反。
秀才在古代不仅有着各种福利待遇,而且其学历的含金量远高于本科。
那么,“秀才”在古代究竟有着怎样的福利?放到现在又是什么样的学历呢?
什么是“秀才”
我们在电视剧上见到的秀才,大多是明清时期,而“秀才”这一称呼最早起源于春秋时期。
春秋时期的秀才指的是才能优秀的人。
但那个时候大多数秀才都是靠人“举荐”的,虽然有一定的学识,但是却让那些出身寒门的有志之士无处可去。
隋朝是最早实行科举制的朝代。
当时的隋文帝杨广,认为选举制很容易埋没真正的人才,于是他废除了选举制,实行科举制,考中之人即称为“秀才”。
直到唐朝时,科举制度发扬光大,举荐制被完全废除。
因为唐朝时期的考试节目繁多,而“秀才”只是其中一项科目。
虽然没过多久便被废除,但是有史料记载,它曾经是科第里面最高的等级。
唐朝时期,从武德年间到贞观年间,三十多年的时间里,考上的秀才仅仅只有两个人。
到了宋代,综合了隋朝与唐朝的制度,把科举制度进行了优化,人人都可以参加,而且增加了殿试环节,即由皇帝亲自主持考试,
从最低级的环节开始,一层一层的进行选拔,先进行解试,只要是参加考试的人都称为了“秀才”。
而到了明清时期,“秀才”的含金量才开始变得高了起来,相比于以前,想要获得“秀才”这一名号,就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了。
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有一个十分庞大的体系,而且等级严明,层次划分严格,主要分为童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五个等级。
通过童试后的考生称为“童生”,在之后通过院试后,称为“生员”,才能称为“秀才”。
即使考上了“秀才”之后,还要进行科试,成绩好的人才能留下参加后续的考试,成绩不好的人不仅要受罚而且还会被取消“秀才”的资格。
而“秀才”是进入士大夫阶层的最低门槛,只要考上了“秀才”,就可以说是一只脚踏入仕途了。
乡试则是每三年举行一次,因为考试时间是秋天,所以又称为“秋闱”。
别看这个考试等级不高,但是它可一点都不简单,就如我们耳熟能详的故事《范进中举》。
而其实只要考上了“秀才”,以后也算是衣食无忧了,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秀才”的福利待遇
电视剧中我们常看到许多人看不起“秀才”,因为大多数都是寒门出身,而且只考上“秀才”是没有俸禄的,只有通过“举人”之后才能拿朝廷的“铁饭碗”。
而考不中“举人的“秀才”,只能凭借着“秀才”的名头开设学堂,教书育人,也因此收入微薄,所以人们都称“穷秀才”。
虽然挣的钱少,但是考上“秀才”可就算是咸鱼翻身了,明清时期的“秀才”福利待遇可不少。
即便考上“秀才”家中不一定会变得富裕,但是地位却变高了。
比如,寻常百姓在见到知县都是需要下跪的,但是成为“秀才”后,见到知县时是可以不用下跪的,而且还可以坐着,甚至还可以免除徭役。
不仅如此,知县是不能随意对“秀才”进行刑罚的,只有上书请示后,革除功名后才可以进行处罚,如果是小事,只能被县级以上的官员打手心。
同时,身为“秀才”,自家的房屋可以比平民高出三寸。
而当时的“秀才”还是官员与平民之间沟通交流的纽带,如果发生什么争执解决不了的,都是“秀才”从中调节。
如果遇上百姓家中有婚丧嫁娶等重大事件,百姓还会请“秀才”帮忙写对联等。
也因此在大多数人眼中,秀才就是比普通人多认些字,多读了写书,并没有多高的学历,那么,放到现代,“秀才”的学历究竟有多高呢?
小小“秀才”的含金量
别看“秀才”仿佛是个很常见的词,考不上的人大有人在,即使是一个简单的“童生”,都有人需要努力大半辈子。
只是成为“童生”就难倒了不少人,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其实主要原因就是参加这项考试需要有“廪生”,为确保考上往上三代没有从事低贱职业的亲属,所以参加考试时需要有廪生进行担保,而且还必须是本县的。
也因此廪生一般都是考生的亲人,除此之外还需有另外5个人进行担保。
但凡其中有一个人犯错,其他的四个人都会受到牵连,因此也就需要考生有广阔的人脉。
而这是最难的一个环节,反而到了院试时就不是特别难,但是“秀才”的录取率却是非常低。
“秀才”的名额是固定的,由于地域和经济水平的不同,每个县与每个县录取“秀才”的数量也不同,有的县只会录取5个人,可想而知竞争力有多大。
在明朝270多年的时间里,一共有40多万人通过院试,平均下来每年仅有1300多个人,有数据显示,“秀才”的录取率竟然不到十分之一。
而我们熟知的文豪鲁迅,也曾参加过晚清时期的院试。
即便考上了秀才,但是在500多名考生他也只能排名第137名,由此可见古人有多“卷”。
因此要想考上“秀才”,在只有四五岁的时候就要开始学习,即便考上“秀才”,每隔三年都要再进行一次考试,如果没能通过,“秀才”的头衔便保不住了。
这样一来,与现在的本科大学相比,“秀才”的含金量远远超过了普通的本科大学毕业,甚至连名牌大学甚至还有不及,因为“秀才”的竞争力实在太大。
更别说“举人”,甚至都可以称为博士生毕业,可以做官,享受国家俸禄。
总结
对于古时候的人们来说,上学很难,能认识字已经很了不起,而能从一众学子中脱颖而出,更是了不起的存在。
但其实,每个时代与每个时代都不一样,古代也不能与现在相比较,因为对照物不同,所以无论怎样比较,都会存在误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