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开讲#
"这就是所谓的势均力敌,只有勇敢的一方才能取胜"一一题记。
关羽以"水淹七军"一战而威震华夏,这一战让见多识广的曹操也吓得想迁都以避其锋芒;正史中同为历史名将的张辽,其战绩是不输于关羽的,威震逍遥津,让"张辽止啼"的威风流传至今。
关羽斩颜良时,河北军无人可挡;张辽威震逍遥津时,来往冲杀,十万东吴人马纷纷避让。这才是三国正史中的"
左冲右突,如入无人之境!"
在逍遥津,张辽率八百勇士,将十万东吴大军杀了个人仰马翻。张辽镇守合肥多年,让孙吴始终无法北进一步。名将张辽的成功经验可总结为一句话:"
主动出击,能战方能止战!"
一,独挡一面的张辽
历史上真实的张辽,不但个人武力高强,而且颇有谋略,是一个统帅型的人物,足可以
独当一面。
三国志》中记载:
张辽是魏之名将,著名武术家,他武功高强,又谋略过人,多次建立奇功
曹操手下虽然兵多将广,但真正能独当一面的外姓大将并不多。
赤壁之战后,曹操败退北方,合肥明显便会成为孙吴的主攻方向。曹操便留下张辽镇守这个重地。
第一次合肥大战便发生在赤壁大战后不久,孙权亲率大军围攻合肥一百多天都被张辽击退,曹魏援军到来,孙权不得不退兵。
二,逍遥津之战
公元215年,刘备入川取得重大进展,曹操不能坐视刘备在蜀壮大,便把麾下大部分的精锐,都调到了汉中。此时的刘备,也非吴下阿蒙,已兵强马壮。双方很快就展开了大战。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汉中之战。
汉中之战爆发后,合肥这边的情况,就显得有些不妙了。因为曹操为了阻击刘备,已经带去了麾下大部分的精锐。合肥就只剩下了张辽手里七千兵马。如果这时孙权出兵北上,曹操很难在极短时间内,再次调集重兵前去支援。
孙权自然也看出了机会稍纵即逝。于是,不久之后,孙权亲自率领整整十万大军,并且把当时东吴内部所有能打的猛将,全都带去了合肥前线,希望能够一战攻克合肥。
第二次合肥之战爆发。
七千对十万,孙权一方都占尽了优势。对此,镇守合肥的张辽,也是心知肚明。
据史书记载,曹操在去汉中之前,给张辽送去了一个锦囊。大意就是一旦孙权来袭,张辽和另一位将军
李典,要主动率军出击,挫败孙权军队的士气。
对于曹操的安排,当时很多将军都感到不解。本来合肥守军就不多,如果主动出击的话,显然劣势更大了,但是张辽却理解了主公的意思。因为,孙权集团刚刚抵达,一旦士气受挫,接下来守城就比较容易守了。
于是,张辽在军中挑选了八百精锐,作为敢死队。第二天清晨,就在孙权这边还没起床的时候,张辽便带人杀了出去,直冲孙权帅帐。
这一出击,就把整个孙权大军给打得措手不及。
孙权集团没人想过,张辽敢主动出击,所以也没人事先做出过防守布置。当张辽出战之后,很诡异的一幕就出现了:虽然只有八百人,但张辽却带着这支精锐,一路猛打猛冲,直冲孙权帅帐。
被打懵的吴军,很快也反应了过来。在一众东吴将领的指挥下,迅速形成包围圈,将这八百人围困起来。然而,张辽率领的这支精锐,其勇猛程度却超乎想象。而且,因为身处绝境的原因,这群人每一个都悍不畏死,反倒是发挥出了极强的作战能力。
接下来,张辽不但带领这支精锐,突破了东吴的包围圈,而且还继续向孙权的位置进攻。在这个关键的时候,张辽的个人勇武,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在冲锋的过程当中,张辽直接斩杀魏国将军
陈武。
孙权身边的护卫,一下子就慌乱了。张辽继续带人冲锋,最近的时候,张辽和孙权只隔了几百米,差点就直接干掉了孙权。不过,当时孙权逃到了一座小山上,身边的护卫越聚越多,张辽一时也冲不进去,所以只能开始率军突围返回。
这次突然袭击,其实并没有斩杀多少吴军,但对于吴军的士气,却起到了毁灭性的打击。
同样,如果张辽战败,合肥的陷落几乎也就成了定局。
孙权知道士气已经被重创,决定暂时率领吴军,撤退到南淝河的南岸,重整旗鼓再战。
然而在吴军撤退的过程当中,张辽却再次抓住机会。当北岸只剩下少量东吴军队的时候,又来了一次突袭。恰好当时孙权就在北岸压阵,得知张辽再次前来突袭的时候,孙权慌忙逃上船,靠着麾下将军
凌统拼死一战,这才从张辽手下逃走。
孙权离开后,北岸剩余的吴军,顿时群龙无首,再无抵抗之力,只能纷纷投降。于是,靠着两次突袭,打乱了吴军的布置,张辽竟然奇迹般地战胜了吴军。
因为孙权逃走的时候,是通过逍遥津渡口上船,所以这场战争,后世也称之为‘逍遥津之战’。
这就是《三国志》中"张辽止啼"的逍遥津大战。
面对强敌,张辽以攻代守,身先士卒,率众冲入吴军大营。吴军毫无准备,不知所措。张辽连杀数十人,还斩杀了陈武等两员大将,直逼孙权帐下,孙权大惊,仓惶逃出大营外,手持长戟自守。孙权见张辽兵少,乃指挥吴军将张辽重重包围。张辽毫无惧色,左冲右突,杀出一条血路,带领麾下数十人冲出包围圈。这时,仍有将士被围于敌阵之中,他又毫不犹豫返回杀入敌阵,解救他们出围。
《三国志?张辽传》:(孙权)人马皆披靡,无敢当者。自旦战至日中,吴人夺气。
试想,如果张辽不主动攻敌,被动守城,敌强我弱,对方士气一打出来,合肥城能否守住就是一个未知数了。
三,舍我其谁的张辽
后来,张辽随太祖到柳城讨伐袁尚,突然遇到乌丸兵。张辽劝太祖迎战,情绪高昂,太祖对他的勇敢非常赞赏,就把自己指挥军队的大旗交给他。张辽于是主动出击,大败敌军,并斩杀乌丸首领蹋顿。
辽劝太祖战,气甚奋,太祖壮之,自以所持麾授辽。遂击,大破之,斩单于蹋顿。一一《三国志.张辽传》
陈兰、梅成占领氐族六县反叛,太祖派于禁、藏霸等去讨伐梅成,张辽率张郃、牛盖等讨伐陈兰。梅成假意投降,于禁就退兵了。梅成于是率部下投陈兰,共同进入灊山。此山有座天柱峰,山势陡峭,高二十多里,道路狭窄艰险,只有步行才能通过。陈兰等人在山上筑起了营垒,张辽想进攻,将士们说:"我们兵少,道路又险要,不能采取深入攻敌的战术。"张辽说:"这就是所谓的势均力敌,只有勇敢的一方才能取胜。"于是就到山下安营扎寨,发起攻击,杀掉了陈兰与梅成。
太祖评定诸将功劳时说:"登天山,踩险峻,获取陈兰、梅成的首级,是荡寇将军的功唠啊!"于是给张辽封加土地,又授予符节。
太祖论诸将功,曰:"登天山,覆峻险,以取兰、成,荡寇功也。"增邑,假节。一一《三国志.张辽传》
在《三国演义》中,张辽是被贬低得最厉害的人之一,他曾在文丑手下栽跟头,正史中就是根本没有这回事。正史中文丑是在乱军混战中而死,并不是关羽所杀。就算关羽斩颜良这件事,也是张辽与关羽共同率军,关羽能斩颜良,有张辽牵制了敌人的功劳。张辽在正史中可是超一流统帅,进了古代武庙名将行列的人物。
"能战方能止战"。倘若张辽在合肥时不主动出击,也许志在必得的孙权会如愿夺得合肥。
张辽在逆境中斩乌丸蹋顿、取陈兰和梅成的首级,又充分说明了"雷霆出击才有可能绝处逢生,越畏缩不前越会被动挨打"的道理!
(图片来自网络)
(主要参考资料《三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