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基,字伯温,元末明初人。他自幼聪颖,二十三岁就中了进士,本来是年轻有为,仕途不可限量。然而,元朝官场灰暗混乱,贪腐之风盛行,这让刘伯温心灰意冷,他先后三次接受朝廷任用又愤然辞职。在官场郁郁不得志的刘伯温,辞官后归隐。此时,元朝的腐朽已经溃烂到根部,各地接连爆发了农民起义,而其中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纪律严明被称为仁义之师。在朱元璋多番礼贤下士的邀请后,刘伯温心动了,他加入了朱元璋的队伍,成为了朱元璋智囊团的一名成员。
世间潮流,浩浩荡荡。刘伯温终究是不甘于平凡的,因为此时他已到了知天命的年纪。他加入到起义的沧海横流之中,既为了拯救苍生,也为书写自己的英雄本色。
朱元璋曾在先打陈友谅还是先打张士诚的问题上,犹豫不决。刘伯温认为,陈友谅是一个枭雄,而张士诚则是一个小人,若是先打张士诚,那么陈友谅凭借自己的勇略,肯定会偷袭朱元璋,到时候朱元璋不得不面对两线作战的险境;若是先打陈友谅,张士诚必然按兵不动,等待坐收渔翁之利,因而,应当先打陈友谅再打张士诚。
之所以得出如此结论,与刘伯温的慧眼识人分不开。他认为,陈友谅出生底层渔民家庭,自幼遭受苦难,受人冷眼,这样的人内心强大,性格坚毅,不惧困难,也有一颗为民请命的心,而且,他从底层一步步做到起义领袖的位置,说明他能力出众,善于把握机会。而反观张士诚,他曾是个盐商,商人有趋利避害的本性,也就导致了他性格上瞻前顾后,难以做出极有魄力的事情,这跟毛主席所说的,“资产阶级革命的不彻底性”是相同的道理。
经过这样一番分析,朱元璋豁然开朗,自此之后的战略方针,都是围绕刘伯温的这番分析展开的。在朱元璋犹豫先打谁的这个时期,是朱元璋起义军一个重大的十字路口,此时的他还不够强大,甚至说一招不慎满盘皆输都不为过。而刘伯温通过对形势的正确分析,直接改变了起义大势的历史进程,使之向着对朱元璋有利的方向前进。后来,朱元璋先后在龙湾大战和鄱阳湖之战中打败陈友谅,如刘伯温所料,张士诚并没有动作。在之后消灭群雄、推翻元朝、建立明朝的历史活动中,朱元璋再没遇到大的阻力。
刘伯温为大明王朝的建立,发挥了智囊的作用。他独具慧眼,极富洞察,心胸开阔,为朱元璋集团的胜利和团结做出了重大贡献,被朱元璋称为“吾之子房”。此外,他在文学、律法、理政方面都有建树。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元末的时势,造就了运筹帷幄的刘伯温,而他也为造就“洪武之治”贡献了不世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