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文正,朱元璋的侄子。他曾在洪都,以数万之众,抵挡了陈友谅六十万之众,为朱元璋打败陈友谅建立奇功。洪都之战后,他先是清高辞赏,后又因未获封赏而心生怨恨,继而生出异心,被朱元璋囚禁,最后郁郁而终。
鄱阳湖之战是朱元璋和陈友谅的决战,而鄱阳湖之战的前序就是洪都保卫战。公元1363年,陈友谅乘朱元璋出兵救援安丰之际,发兵六十万攻打洪都,朱文正带领数万人与其周旋,靠着坚固城墙及钢铁般的意志,硬是抵挡住了敌军的猛攻。然而,陈友谅毕竟兵多将广,持续的打消耗战让朱文正渐渐无法支撑。在坚守近两个月时,洪都几近弹尽粮绝,在这个危急时刻,朱文正想出了两条计策,其一是瞒天过海,他派心腹张子明暗中去找朱元璋求援;其二是缓兵之计,朱文正派一个叫“舍命王”的人诈降陈友谅,以此来获得洪都的喘息时间。两条计策同时付诸实施,一方面补强自己,另一方面麻痹敌人。
事实证明,朱文正的两条计策是成功的。“舍命王”来到陈友谅大营,告知陈友谅,洪都守军已经打算放弃抵抗,但是需要陈友谅给城里守军一些时间,做好投降的准备,陈欣然答应。到了约定受降的日子,只见洪都城旌旗飘扬,残缺的城墙被加高加固,兵将得到了休整,陈友谅知道被骗,处死了“舍命王”。话分两头,张子明在乱军中穿梭,成功见到了朱元璋,向他禀明了洪都的危在旦夕,而不巧的是,朱元璋此时进攻受阻,一时不能抽身,所以就令张子明转告朱文正,再坚守一个月。张子明无奈,领命之后快马加鞭回洪都复命。然而,这次他的运气不佳,被陈友谅擒住。陈友谅许以高官厚禄,希望张子明能劝降朱文正。张子明来到城下,大声告知城内守军,援军不日就到。这句话为朱文正坚守洪都注入了一针强心剂,与此同时,张子明被陈友谅射成了刺猬。“舍命王”和张子明无疑是高尚的,是舍身取义之人,他们用自己的牺牲,换来了朱文正坚守洪都近三个月。
在坚守洪都的第八十五天,朱文正等来了朱元璋的援军,陈友谅的围攻已无实际意义,六十万大军尚不能打败朱文正的数万之众,何况现在有了朱元璋这支强援。洪都保卫战以朱文正的胜利告终,他胜在自己的钢铁意志和聪明才智,也胜在下属的舍身取义,更胜在洪都的万众一心。洪都保卫战之后便是鄱阳湖之战,而洪都保卫战的胜利为朱元璋打赢鄱阳湖之战建立了心理优势,极大的提升了军队士气,重挫了陈友谅的进攻锋芒。要知道,此前虽然朱元璋在龙湾小胜陈友谅,但这绝不至于对陈友谅伤筋动骨。相反,陈友谅此时的实力依然要强于朱元璋,他的强势之处依旧是他的船坚炮利,而鄱阳湖正是可以发挥自己水军优势的地方。
知道了洪都保卫战的伟大意义,就知道了朱文正的功劳有多大,在洪都之战后,朱元璋对自己的这个侄子也是爱不释手,问他想当什么官?朱文正回答到:“叔父成了大业,何患不富贵。先给亲戚封官赏赐,何以服众!”,此时的朱文正,表现出了自己的高风亮节,朱元璋大喜过望,暂未对其封赏。平定江西后,朱元璋启程还京,他大大赏赐了平定过程中的常遇春、廖永忠等有功之臣,未赏朱文正,是因为叔侄俩有言在先。不可思议的是,朱文正对自己未获封赏心生怨恨,以至于放纵部下抢掠,这大大触犯了朱元璋的逆鳞,朱元璋将其囚禁起来,不久之后,朱文正郁郁而终,一代名将就此陨落。
朱文正的死,体现了他的表里不一,如果他坦率的接受朱元璋的第一次赏赐,又或者在辞赏后能克制自己,都不至于落得这般下场。不得不说,这是个矛盾的人,想要在领导面前显示大度,却不曾想,自己根本没有如此气量,这源于他对自己没有明确的认识。从朱文正凭借钢铁般的意志守城,到他没有自知之明后的郁郁而终,如此两极翻转,令人咋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