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西行
刘禹锡
城西簇簇三叛族,叛者为谁蔡吴蜀。
中使提刀出禁来,九衢车马轰如雷。
临刑与酒杯未覆,雠家白官先请肉。
守吏能然董卓脐,饥乌来觇桓玄目。
城西人散泰阶平,雨洗血痕春草生。
《城西行》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全诗内容如下: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解析:
一、背景与主题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与唐代的藩镇割据有关。唐宪宗李纯时,政权虽然稍微稳定,但藩镇依然擅有财富、拥有重兵,叛乱不断出现,严重威胁中央朝廷。刘禹锡通过此诗表达了对藩镇破坏统一的憎恶,以及希望国家统一的愿望。
二、诗句解析
三、艺术特色
综上,《城西行》是一首具有深刻历史背景和丰富艺术特色的七言古诗,展现了刘禹锡对藩镇割据的憎恶和对国家统一的期望。这首诗《城西行》的背景与唐代的藩镇割据密切相关。在唐代,尤其是中晚期,由于朝廷对地方的控制力减弱,许多地方节度使或藩镇逐渐获得了相对独立的地位,甚至形成了与朝廷对抗的势力。这些藩镇经常发动叛乱,严重威胁了中央朝廷的统治和国家的统一。
主题上,《城西行》主要表达了刘禹锡对藩镇割据的强烈不满和憎恶,以及对国家统一和稳定的渴望。诗中通过描绘朝廷镇压叛乱、叛军首领的悲惨下场以及叛乱平息后社会的恢复与新生,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未来的希望。
具体来说,诗中提到的“三叛族”指的是与朝廷对抗的三个藩镇势力,而“中使提刀出禁来”则描绘了朝廷派出的使者或军队前往镇压叛乱的场景。颈联中的“临刑与酒杯未覆,雠家白官先请肉”则通过生动的细节描绘了叛军首领在临刑前的放纵和朝廷对叛军的深恶痛绝。而尾联的“城西人散泰阶平,雨洗血痕春草生”则表达了叛乱平息后社会的恢复与新生,以及诗人对国家统一的期望。
因此,可以说《城西行》是一首反映唐代藩镇割据背景下,诗人对国家命运关切和对未来希望的诗歌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