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古时期的人类食用生肉、饮用生水的生活习惯,使他们特别容易被疫病侵袭,束手无策的人们只能向神灵求助,
由于科学水平的限制以及落后的封建思想,疫病被人们误认为和鬼神相关。
瘟疫是一类传播性和致病性很强的疾病总称,在我国古代医疗比较落后,瘟疫堪称大灾大难。古人认为瘟疫是由瘟神散播,而治疗的方法就是求神问卜,所以巫术盛行。
古人总结瘟疫有三大要素:疫戾之邪、传播途径和人体自身抵抗力。
在没有疫苗的古代,中国人如何来防止瘟疫呢?
1.抗疫名医代代出,首当其冲
在我国抗疫斗争的历史长河中,出现了很多名医,比如东汉时期的张仲景以治疗伤寒病而出名,并写下了《伤寒论》这本旷世经典之作,书中论述了多种传染性疾病在不同时期的治疗方法,张仲景也在不断尝试针灸、服药和洗浴等治疗方法,而且其中很多方药至今都在使用,从此中国再没有爆发过死亡人数超过千万的瘟疫,张仲景被后人称为“医圣”可以说是当之无愧。
2.隔离自身,足不出户:
我国古代医者早就认识到一些瘟疫疾病是具有传播性,所以他们发现及时隔离传染性病人是非常有效的预防措施。在我国秦代早就设立了
疠迁所
用来专门收容麻风病人。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麻风病隔离医院,而且做到男女分住,并给予一定的供养和照顾,
还有一种就是进行自我隔离,在晋朝有规定:如果朝臣家中有3人以上感染瘟疫,即使自己没有被感染,也要居家隔离100天。由此可见,我国古代对传染病的认识,已经相当有水平。
3.注意饮食,保持个人清洁
古人已在瘟疫中得出经验:注意饮食卫生和个人清洁是防控疫病的重要途径,所以古书中记载古人用佩兰等草药进行沐浴,可以防治疾病。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也记载过,井水的质量如何进行判断并且分级,食用一定要煮开再饮用。
而且古人有“戴个香草袋,不怕五虫害”之说,古人警察随身佩戴香囊,预防疫毒。
4.井中投药、熏蒸法
在《淮南子》中有民间总结,比如病犬死后不能投入井中,会污染水源等;而且《论衡》中也告诫人们不要吃老鼠践踏过的东西,否则会传染疾病;孙思邈也提倡使用熏蒸法、向井中投药进行消毒。
5.官民配合,及时上报
一旦发生疫情的地方,要及时上报朝廷,朝廷也会立即派医官前去支援,并使用国库资源征收各地药材发往疫区,在寺院设立医馆,同时官府出资掩埋不治身亡的死者。这样可以在官方监督下妥善处理尸体,防止疫病扩散,还能做到稳定人心。
6.防患于未然,重视卫生环境
我国一直有“扫年”的传统习惯,北方称为“扫房”,南方称为“掸尘”,就是将自己家从里到外的打扫干净,避免因为环境脏乱差造成疾病的传播;端午时节,家家户户还有熏艾、泡艾、饮艾以躲避瘟疫之气的做法,
这也是杀菌消毒预防疫病的一种手段。
7.杀菌消毒
明代李时珍早就提出过蒸汽消毒的方法。在古代两宋时期,人们非常重视防疫,宋朝人已经意识到“煎水”可以消灭疾病的传染源,而且他们发现粪便也会传播疫病,因此当时还设有专门的收粪人。在宋朝的监狱,对环境卫生也是格外重视,每周都会打扫一次,犯人的枷锁也要清理干净。
8.免疫法,使人体获得抵抗力
北宋首次出现了接种天花疫苗的免疫法,也就是将患有天花患儿身上的结痂或浓汁作为痘苗,吹到接种者的鼻孔中,使其感染天花病毒,出现一次症状略轻的天花之后,获得了对天花的免疫力,这种免疫方法也叫“人痘法”。
我国古代经历的几次重大疫病
1.东汉伤寒病:
东汉三国年间,大规模瘟疫频频爆发,中国长江以北地区死亡人数多达2000多万,而张仲景目睹亲人连遭不幸,潜心研究伤寒病的诊治,立志向伤寒挑战,做个拯救百姓的医者,后经过临床不断摸索,撰写了《伤寒论》一书,解救无数百姓于水火。
2.明末鼠疫:
《明史》中记载,此次鼠疫过后,十室九空,更有甚者,一城不见一人。后来经过一个福建人发现了治疗鼠疫的办法,即刺血法给病人治病,加上冬季老鼠差不多死光,人口密度也因为鼠疫大幅度下降,综上所述,鼠疫才得到逐步控制。
3.近代鼠疫:
1910年的鼠疫从中东铁路传入哈尔滨,并且迅速在整个东北蔓延。短短的6个月时间内,造成了6万多人的死亡。幸而有伍连德先生提出将鼠疫发生的地方全面隔离,挨家挨户派发口罩,培训600名警察协助医务人员进行鼠疫防控,对于感染人员立即送往防疫医院。最终成功战胜疫情,这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通过科学手段战胜疫病的成功战役。
我国历史上三次大规模的瘟疫,虽然使我国经济遭受重大损失,但是每一次疫情都在全国上下人民共同努力下,做出了正确应对方法,最终我国人民突破重重阻碍,战胜疫病。
总结
综上所述,我国古代曾经采用过多种方法进行防治瘟疫,随着时代的进步,医学也更加发达,人们对疫病的防控有了更为先进的方法,手段更为多样,传染病的发病率和致死率大大下降,而当人们面对疫情,也不再像从前那般惶恐,把其当做鬼神的惩罚。
但是瘟疫会一直和人类共存,它对人们的进攻从未停止,全民抗议之路,任重而道远。我也相信人类终将战胜瘟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