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晚清最后一位刽子手,曾经发达过,但晚年凄惨噩梦缠身。想皈依佛门赎罪,却被告知罪孽深重,就连收留贫困人的善堂也不愿意收留他。
这一切究竟是他的报应还是自己在辉煌时未做好规划?
因为贫困,被迫择业
晚清时期,邓海山只是广大贫穷人家的一员。他从小家境贫寒,父母也早早地离开了他。一个人只能靠着乞讨生活,又因没人管教,成年后的邓海山游手好闲不学无术。又因面带凶相,想找工作也处处碰壁,也给他找了游手好闲的理由。
在那个没有网络的年代,菜市口杀人无疑是最豪华的大戏了,无数人蜂拥观看,邓海山就是其中的一员。
当刽子手举起刀时,有的人满眼期待与刺激,有的人转身不忍看着血腥的场面,而邓海山就是那个满眼期待看热闹的人。
邓海山紧张刺激的表情被刽子手佟绍箕注意到了,再加上邓海山面带凶相,佟绍箕断定他应该能做一名合格的刽子手。
当佟绍箕问邓海山愿不愿做一名刽子手时,邓海山心里是拒绝的,多多少少还是有点担心遭报应。但是生活的窘迫让他不得不答应,就像那句话说的:我穷都不怕还怕鬼?
刽子手虽然是算不上体面的行业,但也算是吃“皇粮”了。
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刽子手这个行业看起来就是手起刀落这么简单,其实大有门道所在。
清朝刽子手这个行当里,资历最深,手艺最好的被称为“姥姥”,其余分别被称为“大姨、二姨……”像邓海山这种刚入门的就叫“外甥”。如果遇到一个月活比较多,就会从外面请帮工,帮工也叫“外甥”。
外甥的职责就是帮助“姥姥”“大姨”做活前打下手,搬工具、擦工具等。空闲时,外甥则需要练习刀法。
先是从砍冬瓜练起,师傅会在冬瓜上画一圈儿线,邓海山则需要用大刀准确无误地刚好从线上把冬瓜劈下一圈儿来。而且冬瓜的切口不能歪,真正做到“稳”。
能准确切下一圈冬瓜来后邓海山则需要挥刀劈燃烧的香,据说要做到一刀下去火星掉了,但是香不能倒,这一步则是练习“准”和眼睛的定力。
然后就是宰杀一些家禽习惯血腥味,这就是所谓的“狠”。
做到“稳准狠”后,师傅干活时就会带着他真正见世面了。比如在行刑时帮助师傅把犯人的头发拉住,在师傅执行凌迟时,在一边数切下来的数量等。
也会有师傅先带徒弟见世面的,一些心软的徒弟看见刑场上血腥的场面就会吓得瘫软在地,这种人就不适合做这个行业。
邓海山则是心狠那一类人,经过苦练,邓海山终于迎来了出山的机会。
头天晚上,邓海山把行刑的工具检查了一遍又一遍,准确无误后再用大红绸子包起来,恭恭敬敬地供在祖师爷皋陶的神像前。
皋陶是刽子手这一行当的祖师爷,据说封建时期的刑罚都是他老人家制定的。传说祖师爷杀人都不用刀,只用眼盯着犯人的脖子一转,犯人的头就掉下来了。
当晚师傅也给邓海山说了这一行的规矩,那就是“杀人过百,断子绝孙”,刽子手这一行业虽说是奉命杀人,但是罪孽深重。杀人快到一百时就得收手,不然会断子绝孙。
第二天上刑场前,邓海山用鸡血涂在脸上,师傅交代过,一旦脸上涂了鸡血后就不是人了,而是神,是国家的法。
行刑前,刽子手会喝一大口酒喷在刀刃上用以消毒、辟邪。待手起刀落行刑结束后,刽子手则需提着大刀一直往衙门走,等到衙门里的人用桃木拍打身体后才能洗净脸上的血,这才是做回了真正的自己。
刽子手算是冷门行业,收入比一般行业丰厚。其次就是犯人家属塞给刽子手的“外快”
。一些犯人家属希望犯人能死得痛快,就会塞钱给刽子手,希望他们下手快点,减少犯人的痛苦。
还有的家属为了好收尸,会让刽子手行刑时,让犯人的头看起来掉了,实际上还有一层皮与身体相连,传说让犯人保留全尸,也是为了让他免受轮回之苦。
就这样邓海山一边吃着“皇粮”一边拿着家属们给的“外快”日子也算不错。
在别人还吃不饱饭的年代,邓海山能有如此丰厚的收入这是他自己也没想到的。只是师傅告诫的“杀人不过百”早就被他抛在脑后,据说一生砍过三百多人的首级,毕竟谁不享受赚钱的快乐呢?
但有钱的邓海山还是没能娶到媳妇,毕竟刽子手这个行业别人都绕着走,谁家有愿意把姑娘嫁给一个刽子手呢?
其实之前刽子手这个行业是父子相传,只是后来许多刽子手都没能成家生子,逐渐演变成师徒相传了。
民国时期邓海山就失业了,生活穷困潦倒。按理说邓海山从业几十年,是有点家底的,只是他这个行业让别人避之不及,找媳妇也找不到,心情极度失落只能借酒消愁。
原本的家底都被他败光了,晚年的邓海山整日做噩梦,梦见那些被他砍头的犯人血淋淋的站在他面前问他要头。
邓海山此时才知道自己的报应来了,他本想皈依佛门,整日念经以减轻罪孽,可是跑了几家寺院都不愿意收留他。就连善堂也将他拒之门外。
1925年的一天,邓海山死在一间破落的茅草屋外,结束了他罪孽的一生。
有人说邓海山虽说是奉命杀人,但是杀人太多罪孽深重,晚年就是他的报应。
也有人说他选择了一个冷门行业但收入丰厚,只是自己不会好好利用自己赚来的钱,才会落得如此下场。他选择其他行业不会合理利用自己的钱,也会落得如此下场的,对此你们认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