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时代,蜀汉刘备那是最为弱小,最为悲情,也存在时间最短的政权,第一个被灭亡。曹魏占据中原核心,实力最大,但是,后世却独尊蜀汉为正统,这到底是为什么?有何讲究?
“统治者的目的”
后世推崇蜀汉正统的思想还是受到后世朝代统治者的大力推动,因为不管每一个新的政权,都必须要回答的问题是,自己要向天下证明自己是正统。这里面就要说清楚两个事情,一方面,自己得到政权天经地义,名正言顺,不是通过狡诈,弄权,不择手段而得来,因此,如果尊崇曹魏那就必然被人诟病,取政权来路不明,那就得不到正统的支持。而另一方面,也是最为重要的,必须要说清楚自己与前朝的关系,如果是一种继承关系那必然时正当的,而刘备作为皇叔,像刘秀一样匡扶汉室,那是理所当然的,是非常正义的,也是名正言顺的。因此,后世的统治者尊崇刘备蜀汉,看中的不是实力,而只是要说明自己的正当性,这是最主要的推动目的。
“对忠义的坚守”
中国的历朝历代,都强调的是忠义,忠诚,这对稳定统治来说十分的重要。而忠义在曹魏无法看到,曹操本是汉臣,却挟持天子,挟天子以令诸侯,最后还以下犯上,杀害皇帝爱妃及皇子。即使曹魏实力最厉害,但是完全与忠义的思想相背,假如大力推崇,那不是助长逆臣贼子么?而反观刘备,虽然实力不行,但是统治集团忠义之心始终不改,尤其是有关羽这个活忠义牌子,正是统治集团要的“愚忠”“忠臣不事二主”,而且关羽在后世逐步神化,是忠义的化身。那推崇刘备蜀汉为正统那是理所当然。
“民间的期盼”
推崇蜀汉,也满足了民间对明君的期盼,对明君的希望。蜀汉刘备虽然实力最弱小,但是,刘备从不滥杀无辜,从不像曹操那样视人命为草芥,刘备败走襄阳,10万百姓跟随,足以说明,刘备是当时身在苦难之中人们热切期盼的明君。而且,刘备这个人重情重义,也很符合民间的价值取向,刘备手下从无叛将,为了兄弟,不惜摔阿斗,不惜举大军征伐东吴,造成大败。因此,刘备更是一个有血有肉,符合民间情绪的好君主。而反观曹操,一句“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负我”直接就跟明君画清了界限,而且曹操是不择手段,更像一个小人,而不是君子,民间自然无法接受。
因此,蜀汉虽然如此弱小,如此不堪一击,但是,他更有血有肉,既满足了统治阶级宣传正统,忠义的思想,也满足了民众追求明君,渴望君子的价值取向。
探究历史真相,发现背后故事!对待历史,必须较真!更多精彩请关注【历史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