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本纪》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创作的一篇文言文,收录于《
史记
》中第七卷,是关于西楚霸王项羽的本纪,它记录了秦末项羽光辉壮烈的一生。
项羽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来看看吧~
话说项羽,双瞳人也。何为双瞳?就是天生一只眼睛有两个瞳孔。历史上具有双瞳的人屈指可数,非圣及贤,帝王之气。仓颉、虞舜、重耳皆为双瞳。
当年秦始皇出游,刘邦、项羽都见到了,但是两人说的话不同,折射了二人最终的人物性格与结局不同。刘邦当时看着仪仗队经过,叹到:“大丈夫本该如此!”,而项羽不屑道:“彼可取而代之~”两句不同的话,反映了两人性格的差异。刘邦的话,表露出刘邦对君位的羡慕与欲望,同时显示出刘邦善于隐忍,性格较为温和。而项羽的一句不屑,充分显示了项羽的霸王之气,霸王的格局,对任何地位都不入眼内,也体现了项羽的刚烈之性,孤高之傲。可更加能显示出项羽将来必成大器的出众形象。格一:刚。
项羽年少时,想要学文,可刚学了不久,就觉得无聊,于是弃文学剑。可学了不久,又觉得厌烦,于是索性不学。他的叔父项梁很生气的责备了他,可项羽却满不在乎的说:“
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他的叔父听后大喜,于是开始教他兵法。起初,项羽非常喜欢,但是学了一些皮毛,竟然又不愿意学了…这就表明项羽的三心二意与豪迈之气。格二:骄。
史记上描写项羽“身高八尺余,
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项羽身形伟岸,力大无穷。就连一向以武力著称的吴越人士都忌惮项羽三分。格三:威。
项梁和项羽起义之时,项梁在守郡面前假意召见项羽,只是一个眼色,项羽便斩下守郡的人头,拿起守郡的大印,起兵造反。后又以一己之力斩杀了一百多守卫士兵。足以证明项羽天资聪慧,胆识过人,武艺高强,同时,侧面也反映了项羽残暴,冷血的霸王嗜血之威。格四:勇。
项羽带领义军攻打襄城的时候,由于襄城守卫坚固,又不肯投降。激怒了项羽,于是在项羽在攻克了襄城之后,坑杀了城里所有的军民,后又屠戮了城阳县,这种动辄屠城的行为,也许是“西楚霸王”这个称号除了骁勇善战之外包含的那种霸凌屠戮的另一个含义吧!格五:狠。
鸿门之宴,项羽没有把握机会干掉刘邦。那种放风筝的心态,认为事事都能在自己的掌握之中的心态,正是项羽未来骄兵必败的结局所在。格六:傲。
项羽虽狠,却是有情有义之人。在兵败乌江之时,四面楚歌,项羽让收下将士渡江而逃,自己则选择同虞姬一同留下来,背水一战。也反映了项羽侠义情长的一面,同时也表现了项羽与刘邦的又一人物差异。项羽只能为一代名将,而不能为帅。格七:义。格八:情。
史书记载,项羽在乌江拒逃而战的最后时刻,以一己之力诛杀汉军数百人,身上仅负伤几十处…另有史书记载,其自刎之后又导致汉军死亡数百。看到这里,你可能觉得不可思议。
项羽何许人也?为什么如此神通广大?死后还能消灭汉军七百余人?其实,项羽在自刎前,使了一招离间计,汉军面对杀红眼的西楚霸王,被其气魄所压倒,只敢围困,却无几人敢上前,而项羽在选择自尽之前,对着汉军高声说道:“我听闻刘邦说得到我的人头可领取黄金万两,如今我已无力回天,就送给你们做个功德吧!”说罢自刎,汉军蜂拥而至,为的只是那虚无缥缈的黄金,便开始了自相残杀…此时,一代霸王最终以死无全尸的下场结束了自己三十一岁的一生。面对四面楚歌,依然能仰天长笑,这是多么的豪情壮志,气吞山河之相…也反映了霸王的足智多谋。格九:智。
项羽,文武双全,智勇双全,有冷血无情之时,却又身非木石,有赫斯之威,又有浩然之气。项羽虽败,但他宁死不屈背水一战的气魄在后世眼中却是虽败犹荣。项羽虽然最终自刎,但依然是我们眼中那个
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西楚霸王。
#历史开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