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并非只是一个自己享乐于婚姻自由的女人。
在她当政期间,给中国妇女也带来了空前的解放。
这种解放,首先表现于思想意识之上。
在她当政期间,首先从自我做起,打破封建礼教对女人的束缚。
能够得到她宠爱的男人,就有薛怀义、张易之、张昌宗、柳良宾、侯祥、沈南璆、僧惠范等多人。
而且,当时的文人墨客,“皆赋辞以美之”(见旧唐书·外戚列传)。
什么意思?
就是当时的那些大诗人大作家们都撰文写稿,对她的这种生活大加推崇和称赞。
由于她的引领,当时的女人们不再以从一而终而骄傲。
离婚与再嫁,在那个时候,已经成为整个社会都可以接受的现实。
太宗的女儿就有六个,在武则天当政期间再嫁他人。
那是前所未有的。
当然,武则天为了提升女人的社会地位,也曾大力推行了婚姻中的一夫一妻制。
但那种推行,是为了保护女人不受伤害。
这主要表现于《永徽律疏》之中。
这是一部较为完备的国家法典。
其中的许多内容,到了民国时期,还一直在沿用。
这部法典规定:男人如果娶二妻,要被判以重罪。
男人如果出于繁衍后代的目的,有了妻之后,再养女人,其名份只能称作妾,或婵,或奴。
奴家(小妾)一词,也就是从那时兴起。
这部法典是唐高宗永徽年间制定的。
表面看来,它是唐高宗所主持颁布。
但真正的推行者,则是武则天。
因为在当时,唐高宗虽然是名义上的皇帝,但真正掌握朝政大权的已是武则天。
而在武则天当了皇帝之后,更是进一步地提升了女人的社会地位。
这在宫廷中,表现为宫女可以不避外臣。
也就是说,宫女见了官吏不受礼节制约,可以亲近结交,使她们也拥有了社会往来的空间。
上层社会的示范,使民间妇女也有了可以单独和异性接触的环境。
她们在交往结识男子方面,无需避嫌。
当时就有“每日将身赴会筵,家家妻女做周旋”之说。
这是什么意思?
这意思就是,男人聚朋宴友之时,他们的女人都可以上席同桌共饮。
也就是说,女人在男人的宴请中,“数巡劝酒”,已成常事。
这在以往,是人们不能接受的。
“君家何处在,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这首诗,更是写了一个船女与岸上的陌生男子大大方方地打招呼的场景。
一个“停”字,说明了她的主动。
而她敢问“君家何处在”?又说明了她心已仪之,而又毫无顾忌。
而女人自主寻找所爱之人,又有诗可证——
妾家越水边,摇船入江烟。既觅同心侣,复采同心莲。
在那一时期,妇女甚至还可以胡服骑射,或男扮女装去跃马挥鞭。
她们还可以参加打球、射猎等活动。
在那个时候,女人离婚和再嫁,也变成了一种人们都可以接受的比较普遍的现象。
对于女人离婚,社会上没有谁去过分谴责。
不仅是上层社会的女人可以与自己爱上的人同衾共枕,当时的社会下层,男人对女人的贞洁,也不再像以往那样看重。
他们在纳娶这个问题上,不会因为女人曾经跟别的男人有过那种关系而纠结。
嫁过男人的女人,只要是与前任解除了婚姻关系,照样会有新的男人高兴地迎娶。
这对后来的人们在婚姻观念上影响巨大。
像杨贵妃,嫁给唐玄宗时,就已不是处女,但唐玄宗却爱她爱得“上天要做比翼鸟,入地要做连理枝”。
在武则天时期,社会虽然也是以男人为中心,但女人主动提出离婚,或弃夫而去的事情,已经成为寻常之事,涉事之女人无需承受舆论的压力。
女子丧夫后再嫁,在那一时期,更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武则天当政之时至唐末,公主再嫁的达到23人。
太平公主就嫁过两次,其丈夫一位叫
薛绍
,一位叫武修暨。
在武则天时期,女人为什么能得到如此宽松的环境?
这跟武则天本人是女人有关,也在于当时整个社会属于鼎盛时期,高度繁荣昌盛,使统治者有充分的信心与民同乐。
太平盛世,生产力发展极快,人口增加的速度也是前朝所无法相比的,可谓也是当时的女人能够得以解放的社会基础。
人们在饮食富足,生活稳定的情况下,开始追求生活的享乐,自然在情理之中。
而且,在那个时候,女人也有了充分表现自我的机会。
正像现在国家为女人提供表演舞台一样,在武则天时期,在宫中也设立了乐舞机构。
民间容貌出众的女人,都有机会进入这样的机构,成为万人瞩目的各色明星。
而且,全国各地也都设有其分支机构。
那正像我们现在的各级歌舞团。
其人数,多者达至数千。
这种舞台的设立,使天下的女人得到了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
她们也都有机会成为歌唱家、舞蹈家、演奏家,而被世人追捧。
敦煌壁画中的那些飞天舞者,很多原型都是源于她们。
有诗云——
青楼小妇砑裙长,
总被抄名入教坊。
春设殿前多队舞,
明头各自请衣裳。
这是中国社会在人类需求层次上的一次重要跃升。
由此,武则天的历史功绩不可无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