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和项羽,一个穷苦的乡下孩子,一个破落的六国贵族之后,如果世间太平,刘邦也许最多混个亭长封顶了,项羽力能扛鼎,豪气万丈,勇猛无敌,是个将军的料,但是因为家族和秦国是世仇,肯定不愿仕秦,最多混迹在豪侠之间,终老江湖。偏偏时势造英雄,让他们脱颖而出,最后碰撞在一起,争个你死我活!
很多人喜欢项羽的英雄盖世,鄙视刘邦的小人得志。或许是因为刘邦打了败仗,为了逃命,因为车子跑的慢,扔掉亲生骨肉只顾自己逃生,觉得刘邦毫无人性。而项羽却行事光明磊落,从不背后下黑手,鸿门宴范增屡次劝说项羽杀掉刘邦,但是项羽却不屑于小人手段,放过刘邦。哪怕陷入垓下之围,项羽都时刻保护虞姬。从这些事上,我们看到一个光明磊落,护妻心切的伟岸男人项羽,看到一个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实用主义者刘邦。但是在大是大非面前,刘邦却心怀仁慈,攻破关中,刘邦约法三章,对百姓秋毫无犯,保全秦王子婴性命。但是项羽进入关中,抢劫关中百姓,掠夺钱财,二话不说就杀掉秦王子婴,还坑杀秦朝20万将士,从这些大事面前,难道有人会觉得项羽是仁爱的将军,是救命水火的英雄?下面我们分析刘邦行事和项羽行事风格,就能明白项羽被围垓下,走向绝路的结局就已经注定。
刘邦生于穷苦家庭,但是却整天不务正业。这里的不务正业就是那种整天不事生产,在村子里面聚齐一批人吆五喝六,喝酒划拳。刘邦的父亲刘太公都对这个儿子头疼,把他当成问题青年,屡次劝说都无用,刘邦依旧我行我素。如果天下一直太平,没有秦二世这样的昏庸无道之主瞎折腾,可能刘邦就这样默默无闻的终老乡间了。
刘邦平时为人仗义,兄弟有麻烦,他都愿意出头摆平,慢慢的在这群人里面脱颖而出。官府也注意到了这个青年,给了他一个亭长的职位。
以弱去强,以奸驭良。
不正符合商鞅的法家主张吗?刘邦以亭长的身份继续在这个偏僻的乡下继续喝酒,结交当地豪杰和官宦。萧何就是这时候混熟的。从这里可以看出,刘邦和什么人都处的来,无论是贩夫走卒,还是达官贵人,都能结交。也为后面起事积累了人脉。
项羽生于六国贵族之后,身世优越,天生尊贵,力能扛鼎,才气过人,骨子里面有一种骄傲,瞧不起任何人。当他见到秦始皇巡游的时候,直接脱口而出
“彼可取而代之”。
何等自信。起事后因为自己打仗勇猛,战无不胜。更是目中无人。
刘邦知人善用,善于团结下属,平衡下属之间的矛盾。为人处事以实用为主,并不拘于形式。当刘邦攻破关中的时候。刘邦也喜欢美女财宝,但是经萧何一点拨,和关中百姓约法三章。立马得到关中百姓支持。但是项羽带兵进入咸阳后,杀秦王,烧秦宫,抢财宝,劫美女,准备挥师东归定都彭城。在这时,手下谋士韩生就劝说项羽,详述咸阳的地理优势,劝项羽定都咸阳开启霸王大业。但是项羽不但不听,却说建功立业,如果不回乡炫耀,犹如锦衣夜行。从这可以看出刘邦知错就改,虚怀纳谏,项羽眼光短浅,虚荣至极。从此项羽散失关中民心。
韩信投靠在项羽手下,任持戟郎中。曾经数次向其献策,但项羽没有采纳。钟离昧也屡次向项羽推荐,项羽也是毫不在意。然后韩信转投刘邦,经萧何举荐,被刘邦设坛拜将,从此韩信为刘邦打下整个汉室江山。
假使韩信在项羽这边做了将军,攻城掠地,战无不胜,功劳太大,项羽肯定也会和韩信不容,项羽一直是自以为天下第一的人,怎么可能还能容忍另外一个比自己还厉害的人在自己身边。
还有陈平这样的谋士,在项羽这边几无出路,在刘邦身边却能出谋划策,屡立大功。项羽身边即使有谋士范增,最后都不能信任。范增本是项梁死忠,因为项梁战死,范增便一直辅佐项羽,算无遗策。项羽一直以亚父相称范增,即尊敬又信任,但是被陈平略施反间计,就质疑范增勾结汉军,夺取兵权,驱离身边。即尊敬又信任立功无数的范增都不能容,其他手下将士就可想而知了,最后身边能人越来越少,走向绝路,似乎就已经注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