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室将倾,已经成了不可改变的历史洪流。
也许曹操最开始的确想中兴汉室,但慢慢发现汉室无救之后,也就开始争做雄主了。念于自己一生为了汉室戎马半生,念于自己的权利已经达到了顶峰,所以这个奸雄,才至死没篡汉。
做了一生汉臣,眼看着大汉天下在自己的眼前一步步支离破碎,眼看着原本想要以一腔热血和才华,去中兴的汉室越来越昏聩无救,从前期到中期的那个转换过程,到底有多无奈,也许,只有这位曾只想做一征西将军的曹操,知道了。
曹丕在成为魏王之后,就已经开始改革官制,废除中常侍和小黄门,改设散骑常侍,散骑侍郎两种官职,定员各四人。同时,曹丕严禁宦官干政为官,从制度上铲除了宦官乱政的根源,他确立九品中正制,用各州群有声望的人任中正官,分为九品,成功缓和了曹魏与士族之间的关系,为称帝奠定了基础。
建立大魏后,曹丕坚守魏王之志,对外假借征吴之名,平定了青州、徐州一带的割据势力,最终统一北方,对蜀曹丕大破刘封,收复上庸三郡。
他也曾三征东吴,但皆因为时机不成熟,并没有取得太大成效。除此之外,曹丕还在文学方面,修孔庙,在各地大兴儒学,立太学,置五经课试之法,设立春秋谷梁博士,在短期内使中原正统文化复兴。
曹丕在政权稳固之后,就修改了九品中正制,当年满朝文武,反对曹操的,便有不少是士族子弟,因为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因为曹操的家世,和他要做的事情,以及要采取的制度,与那些士族子弟的利益不符!如果曹操要是想向他们低头,早在挟天子的时候就低了!
估计在曹操心里那些所谓的士族,也不配!到曹丕这里就不一样了,他先是确立九品中正制,等政权稳固后在修改其制度,用其他方法来制衡士族的力量。
可惜曹丕太累了,未成王时,曹丕在魏王面前,次次皆要如履薄冰,胆战心惊,魏王一次又一次大的考验,皆给他埋下了心中隐疾,成王成帝之后,他忙着整改内政,外加年年对外用兵,且因为三次亲征伐吴无果,导致郁郁寡欢,积劳成疾。再加上在伐吴期间,曹丕还染上了风寒,新病旧伤一并出现,身体之疾和内心之疾双重折磨,终致病死洛阳。
曹丕之后,天下仍然在曹氏手中,由他的儿子曹睿继任帝位。曹叡处事沉着、刚毅,明识善断,深谙制衡之道,在坐上皇位后不久就政由己出,使曹真、曹休、司马懿这几个辅政大臣形同虚设,将大权牢牢掌控在了自己手中。可叹曹睿去世的也早,只活到35岁。这就是曹操的血脉啊,可想而知,曹操的基因得多好。要不是曹丕一脉太短命,司马懿至死也篡不了权。
本该是曹丕熬死司马懿的,结果却是司马懿熬死曹丕、曹叡,这谁能想得到呢?三国最终归于司马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