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马上要步入小学、甚至初中的家长们来说,这两年无疑在经历一个痛苦且信息爆炸的时期,伴随着素质教育的持续深入,新课标的改革让孩子的考试变得愈发复杂,也给孩子们的能力带来了更深的考验。
这些变革对孩子们的课外兴趣班选择也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当弹琴不再是主流,当美术逐渐被遗忘,棋类的崛起已经成为众多担心孩子学业家长们的普遍选择,而这代表着越来越多的家长,正在看重对孩子思维能力的开发。
而围棋,作为其中的代表项目,与新课标的呼应也在越来越激烈,这也让它成为了很多家长在4-6岁为孩子提前选好的“启蒙课本”。
01
围棋与新课标
互为表里的两面
在谈及围棋对孩子们适应新课标的帮助前,我们不妨先谈谈新课标对孩子们的能力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
01
课程结构优化,考试自选科目
对于家长们来说,相比过去最大一个变化就是文理不再分家,当孩子们可以自己选择高考的科目,也就是说以后“弱科”这一概念出现的频率将显著降低,孩子们所选的课程,自然都是自己最擅长的课程,这自然就加剧了竞争的烈度。
而这考验的,就是孩子们对知识的掌握深度。
02
内容更新,更考验孩子们的课外积累
小编周围很多有娃的妈妈都在抱怨,最近两年的语文学习真是“要了亲命”,课外阅读量大到孩子自己根本看不完,每天晚上自己加班到半夜就为了给孩子写书籍概览,帮助孩子更好地吸收知识,而在考试里,有关课外阅读的题目内容更是占据了近7成,这些都说明新课标非常注重孩子们知识的广度。
“术业有专攻”?早就成为过去时了。
相比过去,阅读量直接暴涨70%
同时,在新课标里,更注重学科之间的融合,比如加强了知识的系统性和关联性,使学生能更好地运用知识。
03
评价体系变革
在过去,人们中考的考核标准就两项,一个文化课、一个体育,高考更是连体育的考核都没有,而如今不仅体育占比被加大,更多地区也将孩子们的日常表现纳入到了考核体系当中。在北京几所最“卷”的初高中里,孩子们在入学前甚至要拿着简历去“面试”,足以说明素质教育竞争之激烈,这也对孩子们的各方面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总体来看,新课标的改革对孩子们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当竞争不再局限于课本,当知识的考核范围被大范围扩大,孩子们需要的不再是像背“八股文”一样的死磕知识点,而是真正系统性地去理解知识,学习知识,这其中需要的能力,都是思维上的能力,这也让包括围棋在内的棋类运动受到了家长们的广泛青睐。
试想一下,一个孩子的启蒙兴趣是音乐,每天想着的都是如何反复练习好一首曲子,而另一个孩子学习的是千古无同局的围棋,时刻想着的都是长远的规划,那么对于学习来说,孰优孰虑?答案不也就呼之欲出了吗。
02
围棋,提供着孩子们学习最需要的能力
在最近一次探校活动中,一位家长对小编表示,他们就给孩子报了两个兴趣班,一个是篮球,专攻身体素质,一个是围棋,专攻思维培养,而这样的想法,已经成为目前绝大多数家庭的想法,面对越来越复杂的新课标,围棋提供着孩子们最需要的三个能力。
01
记忆力,一切学习的基石
新课标的出现,极大地增强了孩子们知识学习的广度,而想要一口气学完、学透如此多的课外读物,对孩子们的学习效率自然也就提出了新的要求,而记忆力,自然就是孩子们学好文科类项目的基石。
在围棋学习的过程中,教给孩子们的第一课就是要熟练记住对手的子落在了哪?对稍微有点围棋基础的孩子来说,复盘开局20手是很轻松的事情,基于复盘带来的“肌肉记忆”,不断锻炼着孩子们的记忆力,而这也成为了孩子们应对新课标的关键能力。
如果学知识连记都记不牢,学再快又有什么用呢?
记住对手下棋的每一步,就是天然的记忆力训练
02
逻辑思维,构建理科学习关键素养
如果说文科学习靠的是记忆力的话,那么理科、或者更进一步说,跨学科类学习,需要的就是逻辑思维了,这一点其实非常难修炼。
举个例子,比较优秀的老师,通常会给孩子们画思维导图,告诉孩子们该如何按照体系记住知识,但孩子们在做的是什么呢?
没错,就是原文照抄这个体系,然后再去对这个体系死记硬背,其中真正的逻辑关系是什么样的?还是只有少数尖子生才能掌握的秘诀。
记住思维导图不难,但难的在于理解
这是因为形成逻辑、理解逻辑的过程实在是太难了。
而围棋,从学习之初锻炼的就是孩子们的逻辑思维,在学围棋的过程中,孩子们被告知最多的概念就是“子效”,同样是黑下一手,白下一手,你凭什么能赢别人?靠的就是通过逻辑最大化子效(利用子的效率),围住最多的地盘。而之中的每一步,都是对自己落子的规划,以及对对手意图的预判,是两个活生生的人最激烈的思维对抗。
在长久这样的环境训练下,孩子们的逻辑思维肯定是要领先同龄人非常非常多的。
据小编线下调研得到的反馈来看,多数家长最开始感受到的改变,就是孩子们更有时间观念了,做事更有条理了,而这些正是逻辑思维提升的表现。
寻找落子的目标,就是搭建逻辑的过程
03
专注力:学霸必备的能力
哪怕是爱因斯坦这样的天才,也无法同时兼顾多样的工作,学习也是一样,如果学10分钟就去玩10分钟游戏,那这样肯定是学不好的。
遗憾的是,学习这件事情本身,大多数都与枯燥联系在一起,这些都会加速孩子们注意力的分散速度。某机构调研结果显示,当孩子们在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的时候,仅需12分钟,注意力就已经无限趋近于零,这对于像新课标这样庞大的学习任务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而围棋给孩子们的第一个教训,就是有关注意力的。
在围棋世界里,任何一个细微的差异都将导致结果的完全不同,比如孩子们最常接触的“扭羊头”吃子法,看似十分犀利,但如果对手在逃跑方向有一颗接应的子,没错只要有一颗,就会导致结果的完全反转,不仅孩子吃不到子,甚至过程中将暴露无数缺陷,让自己进入引颈待戮的状态。
在围棋的世界里,这样的情况还有非常非常多,这对孩子们的注意力是一个提升,当孩子们发现稍有放松就会输掉整盘棋时,注意力自然就会开始高度集中,在长久训练后,雷打不动的学习状态也就自然而然形成了,这对于他们适应新课标,减少对家长的“折磨”具有重要意义。
注意力,围棋训练中培养出的关键能力
总体来看,新课标的出现,对孩子们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比起过去那种专长类培养,如今的家长们显然面临着更为现实的抉择,特别是在学龄前阶段,每一个选择都将深深地影响着孩子们进入校园后的命运。
而围棋,作为延续4000年的思维培养利器,其每年超过200万的新学生,便是家长们对于新课标方向转变的最直观反映。
毕竟最了解孩子、最熟悉教育环境的,是也只能是最关心孩子们的家长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