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不止有温和谦逊的一面,还有坚毅果敢的一面,有胆识,有魄力,不默守陈规,敢于打破教条的束缚。
我真是孤陋寡闻了。
今天读中信出版社的《先生》时,发现一件特别好玩的事,简直颠覆了我的三观。
在我的印象中,“北大永远的校长”蔡元培就只是一个学识渊博、温文尔雅、为北大和中国教育作出杰出贡献的谦谦君子;他虽然提倡“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但不至于有什么出格的举动。
然而,我万万没想到,他竟然是这样的蔡元培——为了让资历不够的陈独秀顺利进入北大任教,他不惜亲自替陈独秀伪造履历:
陈独秀,安徽怀宁县人,日本东京日本大学毕业,曾任芜湖安徽公学教务长、安徽高等学校校长。
事实上,陈独秀虽然几次到过日本,但并非东京日本大学毕业,后面那些职务也是假的。
当然了,由于当时信息闭塞,除了蔡元培,没人知道这回事。
他这么干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一心要把陈独秀纳入北大。
这也是有原因的。
1916年,蔡元培接任北大校长一职。
这实际上相当于接收了一个烂摊子,因为那时的北大仍然相当于它的前身——京师大学堂,学生无心钻研学问,老师也思想陈旧、保守。
因此,
蔡元培急需招纳一批有理想、有干劲、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跟他一起改造北大,使之回到教育的正轨上来。
当时,年轻有为的陈独秀正在上海满怀热情地办《新青年》杂志,宣扬“民主”与“科学”等新思想,展露出了非凡的文学才能。
蔡元培先生正是看中了他的新思想和深厚的文学造诣,才一心想要把他纳入自己麾下,与之并肩作战,改造北大。
然而,还有一个问题。
陈独秀虽然才华横溢,但他没有足够漂亮的履历。
因此,以教育部“重履历,轻能力”的惯例来看,陈独秀是不够资格在北大任教的。
无奈,蔡元培先生才出此“下策”,亲自为陈独秀伪造履历。
果然,在这份履历发出后的第三天,就收到了教育总长范源濂签发的“教育部令”:
“兹派陈独秀为北京大学文科学长。此令。”
由此可见,
蔡元培先生不止有温和谦逊的一面,还有坚毅果敢的一面,有胆识,有魄力,不默守陈规,敢于打破教条的束缚。
同时,这也显示出了蔡元培唯才是举的领导魅力,为了招贤纳才,敢于打破常规,不走寻常路。
无独有偶,胡适当初以留美博士的资历进入北大任教,与实际情况也是不符的,但蔡元培替他隐瞒了没有取得博士学位的事实。
此外,还有一件奇葩事,足以看出蔡元培招贤纳才的路子有多野。
某天,蔡元培偶然读到了梁漱溟的一篇论文《究元决疑论》,大感振奋,当时就决定聘请他为哲学讲师。
当时的梁漱溟仅仅是中学毕业,自认为不够资格在北大担任讲师,但架不住蔡元培的再三邀请,最终“
只有应承下来
”。
毫不夸张地说,
蔡元培为了招贤纳才而替他人伪造履历、隐瞒学历,这事要是发生在今天的北大,一旦曝光,就绝对是丑闻;可发生在当年的北大,就成了美谈佳话。
这也正应了那句俗话:“时势造英雄”。
可以这么说,蔡元培和北大是相互成就的。
没有当年的北大,就没有至今仍令人敬仰的蔡元培;没有蔡元培的倾心改造,也就没有北大昔日的灿烂辉煌。
#头条创作挑战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