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不仅有济济文士,而且有熙熙武将。明朝开国武将,有“六王”
有中山王徐达、开平王常遇春、岐阳王李文忠、宁河王邓愈、东瓯王汤和、黔宁王沐英。其中四十来岁死的有四位——沐英(四十八岁)、李文忠(四十六岁)、邓愈(四十一岁)、常遇春(四十岁)。徐达死时才五十四岁。
我这里介绍两位:徐达和常遇春
第一位,徐达.安徽凤阳人,出身农家,二十二岁跟随朱元璋。率军攻安庆,斩首万人,擒三千人,获大胜。率20万军攻苏州,大败张士诚,获25万人。定军纪:“掠民财者死,毁民居者死,离营二十里者死”,军纪严肃,秋毫无犯。
徐达为什么出师所向披靡、战无不胜呢?因为他与兵士同甘苦,兵士无不感恩效死。徐达的可贵之处在于,越是取得大的胜利,越加谦虚谨慎。当他获得重大胜利之时,部队凯旋到南京,军民夹道欢迎,他没有骑着高头大马,却“单车就舍,延礼儒生,谈议终日,雍雍如也”。他官居右丞相、魏国公,却住房简陋。
朱元璋给新府,他就是不搬。一天,朱元璋请他喝酒,灌醉,令人把他抬到原朱元璋居住的吴王府床上。他醒来之后,一看不对,就到朱元璋面前跪着请罪,朱元璋大笑。之后徐达还是居住旧府。明太祖尝称赞徐达说:“受命而出,成功而旋,不矜不伐,妇女无所爱,财宝无所取,中正无疵,昭明乎日月,大将军一人而已。”(《明史·徐达传》)
他被朱元璋封为六臣之首,可惜53岁就不幸病逝,关于他的死因众说纷纭,朱元璋成为最大背锅侠。很多野史中曾经记载徐达的死是因为朱元璋所送烧鹅,徐达生背疽,朱元璋关心之际,便派人送去了亲笔慰问信,徐达吃下烧鹅不久后去世。
凶手真的是朱元璋吗?
第二位,常遇春,常遇春和徐达一样,都是出生于农家以种地为生,今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人,元末红巾军杰出将领,明朝开国名将。
常遇春当时投靠朱元璋不久,便在采石矶战役中立下了奇功。面对当时的元朝水军元帅铜墙铁壁般的防守,朱元璋当时对此束手无策,不知如何下手。后来正是凭借常遇春的勇猛,常遇春乘坐小船,不惧强敌,率先冲入敌军中,开始大杀四方。
也正是因为常遇春打开了突破口,朱元璋率领军队登岸攻打。这一下打的元军是节节败退,使得明军顺利拿下太平以及集庆等各地。
后来进攻衢州城,由于受到伯颜不花的顽强抵抗。再加上城池坚固,常遇春久攻不下。最后他大胆的率一队精兵奇袭,最终打散了元军士气,拿下衢州城,此战,他可谓是居功甚伟。
在常遇春的一生征战中,与陈友谅的几次对战堪称典型。至正二十年,陈友谅率领着两路大军来势汹汹,而常遇春便见招拆招,两次率伏兵进行冲击,使得陈友谅被迫败退。而朱元璋也趁此机会使势力得到进一步的扩大。
可惜,常遇春只活到40岁,就病死了,一生为将没有打过败仗,自言能将十万军横行天下,军中有“常十万”之称,人们美称他为~天下奇男子,死后被追封为开平王。
常遇春如果没有投奔朱元璋,可能不会四十岁时暴卒于军中,可能凭借一身武艺也能生存,也许能活到七八十岁。
以上故事,可以知道:一个事业的成功,有多么艰难。克服艰难,需要优秀领袖,需要熙熙武将。上下文武,团结一心,拼力奋斗,就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就没有逾越不了的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