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清风说史
编辑|清风说史
要说古代诗人,大多留下无数传世佳作,但有一位“最懒”的诗人,竟只凭两句诗就让自己名扬千古,后世甚至人人会背。他就是范仲淹。若说范仲淹的诗,你可能想起那句广为传诵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短短十字却成了中国人心中的不朽情怀。那这位“最懒”诗人是怎么在两句话中浓缩了千古家国情怀的?今天,让我们来一探范仲淹背后的传奇故事。
先说范仲淹“懒”的原因。出生贫寒的他,四岁丧父,母亲带着他改嫁他乡,日子过得十分艰苦。小时候,他曾“断齑画粥”,也就是为了节省,一碗稀粥要掰成好几份,用刀在粥面上画线,分成若干块,一顿只能吃一块。正是在这样的清贫生活中,他发奋读书,终于成才。
范仲淹并不像其他诗人那样在山水之间吟诗作赋、寄情风雅,他是一位身在仕途的实干家,有着一腔为国为民的赤诚。他的诗不多,但每一句都沉甸甸。他一生写的最出名的两句,就是流传千古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它们是出自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这两句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诗,又超越了一般诗句的格局,被后人视为诗句铭记在心。
范仲淹为何能写出这样胸怀家国的句子?这要从他的仕途经历说起。范仲淹自幼便立下报国志愿,成年后考取功名,迅速崭露头角。但他并不是一路顺风顺水的官场精英,而是历经磨难:屡次因触犯权贵被贬,甚至还曾三度遭贬谪。大宋朝廷里争权夺利激烈,官场上那些逢迎拍马、结党营私的做法,他全然不理,这也让他多次受到排挤。
庆历年间,他主张改革,推行“庆历新政”,目的是重振朝政、改革弊端。然而触及既得利益者太多,改革不到两年便因遭到抵制而夭折。新政失败后,范仲淹被贬出朝廷,但他依旧不改初心。即使身处河南邓州这种偏远之地,他依然在地方上举贤荐能,为朝廷推举人才。他的朋友滕子京被贬至岳州做太守时,邀请他为重修的岳阳楼题词抒怀,于是范仲淹挥毫写下了那篇《岳阳楼记》,正是在这篇文章中,范仲淹写出了千古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这两句话写出了一位文人对国家、对人民的责任感,也成为儒家思想的最高境界,后人称它为“士大夫精神”。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短短十个字,概括了范仲淹的一生。他之所以被称为“最懒诗人”,是因为他不像许多诗人般慷慨地挥洒诗才,而是将全部精力都放在了为国为民的事业上,把所有诗意、抱负都凝练成了这两句话,成为千百年来知识分子心中的理想和追求。
范仲淹的“先忧后乐”不仅是一个个人信条,更成了宋朝士人以天下为己任的座右铭。南宋的陆游、辛弃疾等词人无不以此精神激励自己。到了明清两朝,许多有志的士人官员也在心中牢牢记住这一句。甚至在清末动荡时期,不少士大夫还将其作为自励之言,铭刻在书房之中,时刻提醒自己心怀天下。
如果说文学作品的经典程度可以用影响力来衡量,那么范仲淹的“最懒之诗”绝对堪称经典。明代的王阳明、顾炎武,清代的曾国藩、左宗棠,无不将“先忧后乐”作为为人处事的准则。在他们的心中,范仲淹不再仅仅是诗人,而是忠贞为国的楷模,是士大夫的典范。
现代社会中,范仲淹的这句话仍旧适用。“先天下之忧而忧”让人们知道,真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源自将个人利益放在集体利益之后,只有心怀大局,才能成就长远。在商业、企业管理、政府服务等各个领域,范仲淹的“先忧后乐”精神激励着人们。作为“最懒”的诗人,范仲淹用自己的一句诗,贯穿千年,依旧影响着今天的我们。
范仲淹一生只留下短短两句诗,却成就了一段不朽的家国情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虽然只有十个字,却包容了他的忠诚、坚韧和无私。正是这种高尚的“懒”,让他的一生光辉灿烂。相比于写下无数诗篇的诗人们,他的“懒”更有一种伟大的力量,让人铭记、感佩。
范仲淹的“懒”不是不作为,而是一种高尚的选择。他把对天下的责任和对百姓的牵挂化为一生的实践,把全部的诗情凝练成十字箴言。他用这种方式告诉后世:真正的家国情怀并不需要华丽辞藻,而在于心怀天下,愿意将自己的安乐排在他人之后。这种精神,才是他最宝贵的“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