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初期100年时间里,魏国都是战国七雄中的最强国,战国中期更是率先称霸,实力遥遥领先于各诸侯国,巅峰时期差一点消灭了赵国和秦国。
而秦国是战国初期,战国七雄中最弱小的一个蛮夷之国。
最强的魏国却给最弱的秦国,不断培养储备和输送着顶尖级人才,战国时期这一怪异的事情,却成就了秦国的一统天下。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表面上看是版图的争夺,归根到底,是人才的争夺,这是本质。
最强大的魏国,自然是战国最强的人才储备国。
但魏国留不住人才,比如:战神吴起,替魏国镇守河西,创造了76战64胜12平的辉煌战绩,用5万魏兵,打破秦军50万之众,夺取了全部河西之地,让魏国得以压制秦国近百年。这样的一个旷世奇才,本应该得到重用,却因魏武侯的猜忌,险遭诬陷,不得不逃到了楚国。
魏国留不住人才也就罢了,偏偏给弱小的秦国源源不断的输送着国宝级的人才,一步步成就大秦帝国的霸业。
第一位:魏人商鞅。在魏国丞相公叔痤府上当中庶子,公叔痤弥留之际,向魏惠王力荐商鞅,“向我王推荐一个治国巨子,继我相位,此人乃扭转乾坤之大才,足以扫灭诸侯,一统天下,成就魏国大业。”
魏惠王一问是个无名小卒,不屑一顾。
公叔痤还补充说,如果你不用此人,就一定把他杀了。魏惠王以为公叔痤老糊涂了,没予理睬。
20年后,已是秦相的商鞅带兵攻打魏国,一举收复河西之地,使20万魏国士卒丧命,魏惠王只好割地求和。此时,才后悔当初没听丞相公叔痤的话。
第二位:魏人张仪,也本想替母国效力,不但没有重用,还惨遭诬陷被毒打,差点死于狱中。最后,还是潜逃到秦国。这是魏国自吴起、商鞅、孙膑后丧失的第四位国宝级人才。
秦惠文王慧眼识才把张仪提拔为秦相,张仪才能尽情释放鬼才,任期内通过游说使魏国将上郡十五县连同少梁献给秦国,还带兵攻占了魏国的陕地。为秦国快速发展,扫清六国打下来基础。
第三位:魏人公孙衍。因魏惠王让其暗杀秦王赢驷失手,被判死刑,又是潜逃到秦国。商鞅死后,被秦王赢驷任命为大良造,前332年雕阴之战,公孙衍率秦军全歼八万魏军,并俘获魏军主将龙贾,夺回秦国丢失了80年之久的河西之地。
第四位:魏人范雎。最初也想为母国效力,可奸臣当道,不但诬陷他通敌卖国,还将他毒打致死,扔到荒郊野外,后来在郑安平和王稽的帮助下,死里逃生,潜逃秦国,被秦昭襄王破格重用,提拔为大秦宰相。
第五位:魏人尉缭。他进一步完善了范雎“远交近攻”的思想,提出“笼络燕齐,稳住魏楚,消灭韩赵”,为秦王嬴政灭六国指明了方向。
这五位顶尖级的人才从魏国跑到了秦国,在魏国被当垃圾,在秦国都被重用,为大秦帝国的崛起到统一天下,接力帮扶,一步一步把秦国送上顶峰。
为何,落后偏僻的秦国能留住人才呢?看看秦王帮助范雎报私仇的故事,我们就全明白了。
我们都是知道,范雎是个小人,别人瞪他一眼,他都要报仇,秦王不但能容纳接受他的缺点,还把他的私仇上升到国家层面,举秦国之力为其报仇,让范睢感激涕零。
范雎翻身后一心想找仇人报仇,却被列国使臣评价为睚眦必报,并试图阻止张仪报仇,这时秦昭襄王霸气撑腰,对使臣说:“如果有哪一国胆敢相助范雎对仇人,我大秦国就踏平他对国土,杀尽他的子民。”
秦昭襄王做得比说的还到位,当范雎的仇人魏齐被母国魏国抛弃后,逃到赵国平原君那时,秦昭襄王不惜动用国家公器,发兵猛攻赵国,一举拿下5座城池。并扣押了赵国平原君赵胜,让赵王拿魏齐的人头来换人。同时,再次发兵攻打魏国,恐吓魏国不要收留魏齐,最后把魏齐的人头送到了秦国。
范雎因此对秦王感恩涕零,忠心耿耿为秦国服务。
秦王的一系列举动,把秦国重视人才,敢为人才做主的优良传统,体现得淋漓尽致。而魏国不仅不重视人才,反而在国之重臣危难之际,毫不客气的的踢皮球,秦魏两国的人才观念高低立现。
国家的兴衰,在于人才的竞争,但是,留住人才要看国君的胸怀、认知和格局,从秦献公以后,秦国六代国君都是奋发图强,格局远大,求贤若渴的贤君,从而使秦国才能一统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