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兵贵神速”,在《曹刿论战》中,主人公曹刿对于两军交战时如何把握战机进行了几位透彻的分析:“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可见在交战之初,战士们精神抖擞,士气是最旺盛的。
正因如此,将领在率军出征时,都会力求以最快的速度抵达战场。除了为己方部队争取休整的时间外,也能够让士兵们在迎敌时不至于仓促应战,保证士兵们拥有高昂的士气。
然而在历史上,却有一位将领,在接受皇帝的命令带兵攻城时,却反其道而行之,不仅没有下令攻城,反而让士兵建造起房屋。这其中有着怎样的奥秘呢?
五代十国
公元907年,唐朝灭亡。这个曾经幅员辽阔且盛极一时的王朝,在经历了重重劫难之后,终于走到了尽头。而随着李唐王朝的覆灭,中原也陷入了空前的混乱之中。
由于失去了中央政权的统治管理,稍有实力的军阀便称霸一方,一时之间天下被瓜分得四分五裂,中国陷入了一个极其黑暗的大分裂时期。这便是处于唐宋之间的五代时期。
作为黄巢的旧部,朱温可以被称为五代的开启者。在接受唐哀帝的禅位之后,朱温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王朝,国号为梁,史称后梁。不久之后,他又将唐哀帝杀死,以达到斩草除根的目的。
朱温这一举动,无疑将历史地走向带入了一个极其黑暗的时代。各路军阀清楚地意识到,这将是一个武力至上的时代,正所谓“弱肉强食”,只要实力够强,怎么做都不为过,而实力薄弱则万劫不复。
于是这些军阀开始纷纷衡量自身的实力。觉得自己无力与朱温抗衡的军阀纷纷归顺后梁,不甘屈居朱温之下的,便也建立起自己的政权。于是,一时之间中原大地上同时又出现了十个小国。
而也正是因为朱温的不择手段,使得他在之后被次子朱友珪所杀,之后后唐、后晋、后汉都处于动荡之中,国家始终没能得到丝毫的安宁,百姓更是民不聊生,丝毫看不到任何的希望。
奉命出征
为了能够夺取政权,后唐时期的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向契丹称臣,以博得契丹对自己的支持。在契丹人的帮助之下,石敬瑭成功夺取政权,在太原称帝,成为了后晋的开国皇帝。
然而实际上,石敬瑭却是契丹人在中原扶植的傀儡皇帝。为了能够获得支持,石敬瑭不惜认契丹皇帝耶律德光为父,因此在契丹人的眼中,石敬瑭是个不折不扣的“儿皇帝”。
正是由于石敬瑭的软弱无能,让契丹人看到了中原有利可图。在石敬瑭去世后,其继任者石重贵不愿再屈服于契丹的淫威之下,便奋起反抗。然而连年的征战换来的却是国家日益衰败,自己也战败被俘。
于是契丹人趁势南下入主中原,大肆抢掠。耶律德光甚至不为契丹军队准备粮草,沿途肆意抢夺中原百姓的粮食财物,并将之称为“打草谷”。在这样惨无人道的压迫下,百姓们自发反抗,来抵抗侵略者。
由于彻底失去了群众基础,契丹军队无时无刻不在被攻击。因此耶律德光不堪其扰,只得退出中原,在半路上便得病去世。在抗击契丹人的行动中,河东节度使刘知远不断壮大实力,此时便趁势称帝。
成为皇帝之后的刘知远,对一众大臣们论功行赏。在这些功臣当中,郭威为刘知远称帝立下了汗马功劳,因此成为了统帅三军的将领。而其卓越的能力,也在朝中有目共睹。
然而正是由于能力过于卓越,也使得郭威成为了潜在的威胁。虽然刘知远能够驾驭郭威,但是这也无法保证在刘知远去世之后,郭威还能够尽心尽力辅佐下一任君主。
于是在刘知远去世之后,成为辅政大臣之一的郭威便被继任的后汉皇帝刘承祐疏远。虽然如此,郭威却并没有太过在意。在他看来,一朝天子一朝臣,刘承祐这样的态度也未必是件坏事。
然而在刘承祐继位之后,许多颇具实力的军阀便开始蠢蠢欲动。河中节度使李守贞便是其中之一。刚刚建立不久的后汉政权又开始变得摇摇欲坠。在这样的情况下,朝廷多次派兵征讨,却都以失败告终。
无奈之下,刘承祐只得让经验丰富的郭威率军前往讨伐叛军。而此次出征,郭威将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来夺取胜利。
攻心为上
率军出征不久,郭威的军队便抵达了河中城下。面对朝廷派来的军队,李守贞在经过评估之后,命令士兵退居城中坚守不出,以防守的方式来抵御郭威的进攻。
在他看来,郭威的军队虽然声势浩大,但也意味着巨额的开销。而后汉王朝此时国库空虚,根本无法承受这种巨大的消耗。因此,郭威此次前来必然追求速战速决。
而反观己方,虽然人数上不占优势,但河中城固若金汤,城中百姓众多,并且有足够的粮食储备,只要拖到郭威支持不住,胜利便唾手可得。
然而令李守贞意想不到的是,郭威率军抵达城下之后,并没有急着攻城,反而只带少数亲随部队随自己绕城巡视,之后便回归阵营之中。在之后的数日之内,郭威依旧没有发起攻击。
随后,郭威似乎住腻了帐篷,让士兵们开始建造营房,大有常住下去的打算。于是这些士兵放下武器,变成了建筑工人,开始盖起房子。郭威的这一命令,让所有人都摸不着头脑。
在营房盖好之后,士兵们虽然不解,但依旧十分开心。毕竟居住环境比之前有了显著的提高。然而就在当天夜里,李守贞却率军发动突袭,将这些士兵辛苦盖好的房子夷为平地。
看着自己辛苦劳动的成果付之东流,郭威的士兵十分气愤。而郭威对此并不介意,只是让士兵们重建房屋。而城中的李守贞似乎对官军的这一举动十分介意,经常率军阻挠。
而这也正中郭威下怀。正是自己不怕打持久战的态度,使城中的守军丧失了抵抗的信念,因此李守贞每次率领的军队人数日益减少。在时机成熟之后,郭威率军果断出击,很快便扫除了叛军。
结语
《孙子兵法》有云:“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能够从心理层面击溃敌人的作战意志,是最有效的战法,更是战斗的艺术。
郭威之所以能够以极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胜利,正是处于他对敌人心理的精准的把握。而具备这样能力的人,在任何领域也必将无往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