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读《三国演义》,总弄不清后汉时期的地理区域、州郡划分以及官员的制度等,看起书来总是要费劲一点。
刚好看了一本书,书中有部分内容介绍这些知识,整理出来供大家参考。
东汉行政区域划分
东汉的行政区划是分为十三个州,十二个州各有一个刺史,又有一个州则是属于司隶校尉的。
把它们同现在的地方连起来,就是:
幽州:包括河北省的北部和热河(旧省名,今辽宁省西部,河北省东北部)、辽宁两省,还包括朝鲜半岛的北部。因为朝鲜在汉时,也是中国的郡县。
冀州:河北省的南部。
并州:山西省的大部分、陕西省的北部和察哈尔(旧省名,并入今河北、山西)、绥远(旧省名,并入今内蒙古自治区)两省的一部分。
凉州:大略是现在的甘肃和宁夏两省。
青州:山东省的东北部。
兖州:山东省的西部和河南省的东北部。
豫州:河南省的东南部和安徽的江北。
徐州:山东的东南部和江苏的江北。
扬州:江苏、安徽的江南及江西、浙江、福建三省。
荆州:河南的西南部和湖南、湖北两省。
益州:陕西省的南部和四川、云南两省。
交州:广东、广西两省,还包括现在的越南。因为越南在汉时,也是中国的郡县。
司隶校尉:河南省的西北部、山西省的西南部、陕西省的中部。
东汉行政官员和级别
汉朝的行政区划,下级的是县(是官治的最下级,自此以下,就只有自治的机关,而没有官治的机关了),上级的是郡。县的长官,户口多的称为令,少的称为长;郡的长官,称为太守;都是地方行政官。
郡以上更大的区域称为州。每州有一个刺史,却是监察官而不是行政官了,所以他只检查人家的失职与否,而自己并不办事;而且所监察的专注重于太守,甚以下的事情,即非其所问。
司隶校尉是前汉武帝所设的官。因当时有巫蛊之祸,使之督捕,是带有非常时期的侦缉性质的。后来事过境迁,此等特殊性质渐渐消灭,乃使其监察数郡。所以后汉有十三州,中有一州不设刺史而即由司隶校尉监察。
为何吴国地方不小于魏国,实力却远不如
后汉的十三州大小是极不相等的。小的如青州、充州,不过现在山东省的一半。大的如扬州、益州,都要包括现在的好几省。
州的大小是根据人口的多少来设定的,人口多则设治密。而当时的南方,由于还没有怎么被开发,所以翻开读史地图来看,吴国的地方并不小于魏,而实力却远不如魏,原因就是如此。
笔记整理自《细说三国史》,欢迎大家持续关注,后续不断会有历史类的笔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