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对秦始皇的印象停留在残暴不仁上,历代君王建立政权的过程中必定少不了流血牺牲,秦始皇十三岁即位,三十九岁统一全国,整个过程困难重重,其功绩让人敬佩,但因其暴虐的性格让后世对他褒贬不一。但我们不得不敬佩他的胆识和能力,他是一个能力配得上自己野心的人,是他打破了中原分裂五百多年的局面,让这个国家从四分五裂走向了统一。
在统一六国之后的秦始皇马不停蹄的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如统一货币、度量衡等。他所作的一切站在今天的角度来看,对后世的影响都是巨大的,给后人留下了十分宝贵的财富。其中有一个小习惯就一直被秦始皇保留,秦始皇改掉了自称“寡人”的这个称呼,称呼自己为“朕”,为何秦始皇会改称呼为“朕”呢?把这个字拆开看或许就是答案。
秦始皇少年时期过得其实并不顺利,一直被当做质子生活在赵国,当时的赵国受到秦国的攻打伤亡惨重,两国之间是有血海深仇的,可想而知,秦始皇在赵国过的是什么日子,最后还是在母亲赵姬的计谋下成功回国。
回国后的秦始皇并没有养尊处优,而是越发勤奋学习,十三岁的时候即位,这时的他给自己定了一个宏大的目标,那就是统一全国,此后他就开始了为理想奋斗的慢慢长路。
终于,在他不断的努力下统一了整个中原地区,结束了这场分裂的局面,战争结束后,他推行了一系列的政策,希望能给常年处于战乱的百姓创造幸福。他登基之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废除之前的所有制度,建立了以他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
在他的引领下,这种制度整整延续了几千年。可见他确实是一个奇才,十分有远瞻性,作为第一个统一全国的人,肯定需要一个能象征自己身份称号,秦始皇对此十分头疼。
其实统一六国初期的时候,众人就已经给他取了一个称号,其就是如今耳熟能详的“秦始皇”,显然他对此并不满足,因为他认为这远远不够,应当用更霸气的称号来形容他,很多人可能会觉得他有些飘了、太狂了,但他确实有狂的资本。
在战场上他排兵布阵运筹帷幄,对于咬文嚼字的东西就有些知之甚少,既然自己不行,何不请别人帮忙?秦始皇能走到如此位置,还要得益于他会用人,李斯就是其手下一员重将,秦始皇知道此人才华斐然,便将这个任务交给了他。
李斯是一个文采斐然的人,当然这要得益与他的老师,很多人都知道荀子,李斯就是他的学生,有这样优秀的老师,根本不怕学不到真功夫。他很早就投奔了秦国,这天下的局面他早已洞悉,预料到将来的秦国一定会大展宏图,他一直想要在秦始皇身边做事。
在吕不韦的推荐下,他终于和秦始皇说上话了,很快他就凭借自己的才能获得了秦始皇的青睐,秦始皇也十分欣赏他的才华和胆识。李斯一直在秦始皇身边兢兢业业的工作着,直到秦始皇称帝,他的才能帮助他坐上了丞相这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子。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秦始皇可不是一个软柿子,他做事雷厉风行、杀伐果断,在他身边做事需要时刻警醒,注意自己的脑袋。不过对于这个丞相,秦始皇可以说是很喜欢了,想“自称”这样一个重大的任务,秦始皇想都没想就直接委派给了李斯。
李斯刚接到这个任务的时候有些受宠若惊,但随之而来的是满腔的愁,刚成为丞相的李斯,还没有被大家认可,这个活做好了肯定能让所有人看到自己的能力,可秦始皇可不是一个善茬,做不好惹怒了他,更没好果子吃。
这个任务看起来简单,实际执行起来却是难上加难,李斯愁的头发都白了,在翻阅了大量的资料后终于想出了一个字,这个字就是我们经常能在影视剧里看见的“朕”字。
汉字数以万计,为何“朕”字能够拔得头筹呢?对此一部分专家学者给出的解释称需要将这个字拆开来看,我们都知道“朕”字是由一个月和一个关组成的。其实在秦朝的时候“朕”字并不是这样写,其是由舟和火字组成的,只不过汉字在经过了几千年的发展之后演变成为了如今我们看到的“朕”字。
在当时,舟字是由独特意义的,它代表着船,而秦始皇的首都就设立在当时的咸阳,周边就是黄河。水是生命之源,没有水人类是无法生存的,舟作为行船浮在水面,象征着其地位比水还高,至高无上。
火这个字理解起来就更简单了,火的存在象征着人类文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都与其息息相关,其已经成为所有人不可或缺的东西。两种意思和在一起无一不是在体现秦始皇的霸气、独一无二、重要性。
不仅如此,李斯还巧妙的运用了谐音,“朕”和“政”读音一致,李斯给出的解释是“政”象征的政治,只有拥有至高无上权力的皇帝才能拥有管理政治的权力。还有一种说法就是“朕”与“征”这个字读音也一致,秦始皇征战沙场、统一六国用征字来形容再合适不过。
这些解释个个都让秦始皇龙颜大悦,李斯确实是一个真才实学的人,能想出此称呼,赋予其众多含义,让人不得不佩服。
后世对秦始皇的评价一直褒贬不一,有人认为其功大于过,有人认为其过大于工,还有人认为其能功过相抵。不过我们确实无法忽视他统一天下、改变社会制度的功绩,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的确是一个拥有能预见未来发展的人。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