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康熙的一生,真正为康熙所确认的接班人只有一个,那便是太子胤礽,并且这是从胤礽出生开始就已经确定的。
康熙十三年(1674年),康熙的嫡子胤礽出生,由于此前康熙的嫡长子承祜早殇,再加上胤礽出生之后的两个时辰,他的生母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便去世了,而康熙此后所立的孝昭仁皇后钮祜禄氏和孝懿仁皇后佟佳氏都没有诞育子嗣,这都使得胤礽成为康熙唯一的嫡子。
而就在康熙十四年(1675年),康熙皇帝就册封刚刚满周岁的胤礽为皇太子,就此胤礽成为清朝历史上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公开册立的皇太子。之所以康熙在胤礽如此年幼的时候就确立起储君身份,也是有着诸多的原因和考量的。
首先,是康熙皇帝与赫舍里氏皇后的感情。
赫舍里氏皇后于康熙四年(1665年)嫁给康熙,是康熙皇帝的结发妻子,尽管这桩婚姻是标准的政治婚姻,但是两人仍凝结下了深厚的感情,而康熙之后在对待胤礽的问题上的不断让步,也是他对于赫舍里氏皇后的感情的体现。
其次,是康熙皇帝对于整个赫舍里氏家族的褒奖。
康熙在除掉鳌拜的过程中,赫舍里氏家族无疑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孝庄太后让康熙迎娶赫舍里氏,本来就是为了拉拢赫舍里氏家族的索尼等人,而在索尼去世后,他的儿子索额图继续扶保康熙,并且在“智擒鳌拜”的整个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堪称首功之臣,而此时索额图也是权倾朝野的重臣。与此同时,不能忽视的是,在整个过程中赫舍里氏皇后稳定后宫局势,安稳后宫局面,并且对康熙皇帝起到了很好的陪伴与安慰作用,这一点也是不能忽视的。
所以,也正是看到了赫舍里氏家族的重要作用,以及对于整个赫舍里氏家族的拉拢,康熙也会选择册立胤礽为太子的方式来达成这一目的。
再次,就是康熙对于当时特殊形势下的特别考量。
当时吴三桂已经发动“三藩之乱”,清朝正处于与吴三桂交锋的最为关键的时刻,与此同时,康熙要面对的敌人并不仅仅是吴三桂,还有尚之信、耿精忠、王辅臣、台湾的郑氏集团以及察哈尔蒙古贵族的叛军,可谓是危机四伏,困难重重。
此时的康熙也需要保留大清王朝最后的希望,避免因为他自己的意外而导致整个王朝的崩塌,也算是一种危机形势下的备份。
最后,不得不说的是,就是胤礽嫡子的身份。
康熙不同于他之前的清朝统治者,他从小接受了系统的汉族文化的教育,深知“有嫡立嫡”的汉族政权的传统,因而基于胤礽的身份,也会选择其为自己的接班人。
康熙为了将胤礽培养成为合格的接班人,也可谓是耗费了巨大的心血。
康熙先后为胤礽安排了四位老师对其进行传道受业,这四人分别是张英、李光地、熊赐履、汤斌,无一例外不是饱学鸿儒,并且是为官清廉、能力卓著。与此同时,康熙皇帝也给了胤礽大量参与署理政务的机会,提升施政水平和政治声望。
而在对胤礽的抚养和照顾上,康熙更是无微不至,特别是在胤礽出天花期间,康熙更是亲自负责胤礽的起居生活,放下一切事物权力进行照顾,直至胤礽痊愈才返回处理。
后来康熙在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第一次废黜胤礽的皇太子之位,康熙皇帝是捶胸顿足、痛哭不已,后来又重新复立了胤礽,更是亲自陪伴教育。
这些无一例外不是说明,康熙皇帝对于胤礽的期望,而胤礽也确实是康熙皇帝心中的接班人,只是最终这份期望变为了失望,进而发展成为了绝望。
经过“两废皇太子”,康熙最终还是放弃了胤礽。
康熙对胤礽的教育是全面系统的,对于胤礽的培养也是无微不至的,但是令康熙没有想到的是,此时的局面已经是他所无法控制的。
首先,就是太子胤礽逐渐“失德”,进而失去了人心。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从康熙第一次发现胤礽变得没有同情心和孝心开始,胤礽就在“变坏”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一来,他极度的贪婪,甚至公开索贿,同时要求他的下人打着他的旗号到全国各地搜罗财富;二来,胤礽的生活极度奢靡,并且是严重的铺张浪费;三来,胤礽对于兄弟和朝臣态度恶劣,飞扬跋扈。这些都让康熙以及皇子和朝臣们对其极度不满。
其次,其他皇子们对于太子的位置已经是蠢蠢欲动。
一面是太子的失德,一面是其他皇子积极正面的表现,就此形成了鲜明的反差,进而使得皇子们开始觊觎太子之位,并且在扳倒胤礽的问题上达成了一致性的意见,这使得胤礽开始面对众位皇子的不断挑战,其中最为积极的便是大阿哥胤褆以及八阿哥胤禩。
当然,皇子们之所以如此也是因为此前有着先例。努尔哈赤起初册立他的嫡长子褚英为继承人,然而褚英生性残暴、急功近利,进而开罪了“四大贝勒”和“五大臣”,最终为努尔哈赤所废黜,并且最终杀掉。可以说现在的胤礽的处境同当年的褚英极为相似。
再次,就是大臣们开始了对胤礽的反对。
包括雍正皇帝的亲舅舅兼老丈人佟国维,满洲首席大学士马齐在内的一众官员,自始至终都是极力反对胤礽,这也使得胤礽在朝堂上处于非常不利的局面。
与此同时,在索额图倒台后,胤礽失去了最重要的政治靠山,而当时在朝堂上掌握权势的重臣,几乎都与所谓“八爷党”的众位皇子有关。例如,领侍卫内大臣阿灵阿,遏必隆的儿子,十阿哥胤的舅舅;内大臣鄂伦岱,佟国纲的儿子,佟国维的侄子,坚定地胤礽反对者;翰林院掌院学士揆叙,明珠的儿子,大哥胤褆的舅舅。在这样的情况下,胤礽受到朝中反对的声音是可想而知的。
一面是对胤礽的“恨铁不成钢”,一面是其他皇子与朝臣们的极力反对,三方的矛盾终于在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集中爆发,最终康熙以“太子不孝,所行不善”为由第一次废黜了胤礽的皇太子之位。
然而,康熙仍然对胤礽抱有希望,这是他对于赫舍里氏皇后感情的体现,同时也是不希望自己半生的心血付之东流。于是在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重新复立了胤礽的皇太子之位,并且重新开始了对于胤礽的陪伴和教育。
但是这次,康熙是彻底的发现,胤礽已经是无可救药,较之从前真的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最终,伴随着“托合齐会饮案”的爆发,康熙皇帝于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第二次也是最后一次,废黜了胤礽的皇太子之位,将其圈进在了咸安宫,直至雍正二年(1724年)胤礽去世。
康熙对于其他皇子和皇孙,没有一人能达到他对待胤礽时的那般充满期望。
康熙一朝,被封为亲王的康熙皇子只有三位,三阿哥胤祉,后来的雍正皇帝、四阿哥胤禛,五阿哥胤祺,对于这三人的封赏,也是基于他们在“一废皇太子”和“复立皇太子”之间的表现而做出的封赏,可以说是对他们或支持,或关键性的中立的表彰,关键因素还是在于胤礽。
而在康熙一生,被接进宫来抚养的皇孙,也就只有胤礽的儿子弘皙,以及后来的乾隆皇帝弘历,他是雍正皇帝胤禛的儿子。但是非常明显,无论是在宫中的时间上还是培养上,康熙都是更加重视弘皙,而日后弘皙也是说康熙准备仿照朱元璋传位给建文帝的方式,传位给他,进而引发了“弘晳逆案”。
这些无一例外的都说明,康熙心中的接班人还是胤礽,只是胤礽的表现太过于让康熙失望,而这也给了雍正机会能够登上最终的皇位。至于康熙计划传位雍正的表现上,只有他去世的三天前,安排雍正代表他去天坛祭天,再无其他,也就此留下了清宫中的“雍正登基之谜”这一大密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