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万大军在土木堡全军覆没的消息传到北京,京城里一片恐慌,百官集于朝堂之下,散朝了还不肯走。
太后和皇后急得哭哭啼啼,搜罗大量金银珍宝、绫罗绸缎,想以重金把英宗赎回来,却遭到瓦剌军的拒绝。
人们私相传舌,谣言不断,陆续又有战败的兵卒带着累累创伤回到京城,百姓们不知道皇帝下落怎样。
目前京城防务空虚,瓦剌军来了怎么抵挡呢?为了安定人心,太后下诏,立英宗两岁的儿子朱见深为皇太子,指定英宗之弟朱祁钰辅佐太子,任监国。
朱祁钰召集大臣,商量如何应敌。大臣们七嘴八舌,有人主张南迁,有人反对。大臣徐有贞说:“瓦剌兵强马壮,我军恐怕是难以招架。而且我夜观天象有变,恐怕京城将要遭劫,不如先撤到南方,暂时避开敌人的锋芒。”
正在两难之际,一人挺身而出,声如洪钟:“说要南迁的,应该立即拉出去斩了。
京师是天下根本,一动则大势去矣,难道大家忘了南宋是如何灭亡的吗?”此人正是尚书邝野出征后代理兵部事务的兵部侍郎于谦。
于谦的主张义正词严,得到许多大臣的支持,说得徐有贞等人哑口无言,于是就由于谦负责指挥军民守城。他一面调兵遣将,从各地调往京城和附近关口的防御兵力,一面肃清内乱,逮捕了不少瓦剌奸细。
大臣们纷纷要求向天下昭示王振的罪状,要求抄灭王振的族后,这样才能安定人心。
但是朱祁钰毕竟不是皇帝,也不敢擅自做主,大臣们不肯散朝,不依不饶。宦官马顺平常也和王振勾结,他见大臣们不肯退朝,喝令驱散大臣。
结果一下激起众怒,被众人揪出痛打,当场活活打死。朝廷上吵吵嚷嚷,乱成一团,大殿里成了斗殴场。
朱祁钰脸色很难看,想躲进内宫,于谦拦住他说:“王振是罪魁祸首,不惩办众怒难消。大臣们只是为了社稷着想啊。”朱祁钰听了于谦的话,下定了决心将王振抄家,惩办了王振的同党,果然人心渐渐安定下来。
为了避免瓦剌军以明英宗为人质,过分要挟朝廷。于谦等大臣请太后正式选立朱祁钰为帝,明英宗改称太上皇。
正统十四年(1449)九月初六,朱祁钰继位称帝,这就是明代宗(又称景帝),改年号景泰。瓦剌一方也知道孤军深入,不宜久留。就以送明英宗回朝为借口,开始进攻北京。
很快就打到北京城下,在西直门外扎下营寨。众臣在主战主守上,意见不一。主将石亨主张将京城九门全部关闭,坚壁不出,以避敌锋锐。
于谦说:“如果再向敌人示弱,敌人会更加轻视我们。”他亲穿战袍,身披铠甲,扎营于德胜门,表示身先士卒,决一死战的决心。全军士气高昂,万众一心,誓保京城不失。
此时,各地方部队接到朝廷的命令,也都开始支援北京,城外的部队达到二十二万人。瓦剌发动几次进攻,被明军奋勇阻击。
百姓们也配合明军进行战斗,军民一心,经过五天的激战,瓦剌军死伤惨重。瓦剌军受到重创,怕退路被截断陷入包围之中,匆忙撤退,于谦等明英宗去远了,就用火炮轰击,又炸死了敌军数百人。
北京保卫战,大获全胜。君臣上下同心,扫除了英宗统治时期的政治、军事上的积弊。
景帝信任于谦,于谦也不辱君命,抵御外敌。使中原免遭涂炭,功不可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