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起于中原大地、东海之滨,幅员辽阔、源远流长,在长达五千多年的历史中,起兴又旋灭、分裂又一统,共存有20多个朝代,67个王朝。
这些分分合合的分裂与统一,也印证了那句话,
“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在统一中国的强大王朝之中,有
“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的强汉,有
“汉人武功极盛于唐”
的盛唐等等,其开国皇帝都是雄才大略,麾下善谋的文臣如云,破阵的猛将如雨。
但是,除了明朝,其他的王朝统一天下,都是由北方向南进攻,从而一统全国的。
这其中究竟是什么道理呢?
由方向开始统一中国的说法是起自宋朝之后
其实,无论是从南向北、还是从北向南的统一中国,在宋朝之前是没有这种说法的。由于农耕技术、交通条件的落后,在古代的国家一般都不大,能够有效统治的地方,极其有限,而天下的范畴,一般也就是指比较容易耕种的中原地区。
比如说,秦国统一天下后,征讨的南方夜郎、南越等国,其实还是些蛮族部落罢了,既没有国家的概念、也没有国家的实力,更不会有统一中国的想法。
之后的汉、隋、唐、北宋等王朝,也都是在中原大地厮杀,只要占据了富庶的中原,基本上就是统一了中国。
同期的南方山蛮小族,能够旁观着统一大战的胜利者,及时上前献媚,都是有识之士,根本无从说他们发展成国家,并参与进王朝争霸战了。
在南宋之前,对南方蛮族的统治,一般只停留在加封、供奉、派官等形式上,没有进行切实有效的控制,正是从南宋之后,中国王朝政权的实际控制版图,被大大的南扩了。
由于南方多山水,在技术条件达不到时,农耕开发难度很大,南方的发展一直不快。
直到北宋灭亡后,南宋苟活于一隅,北方汉人大举南下,才开始大力开发南方,也是在此之后,才有了南北对峙之说。
由南向北的统一之战无地势之利
富宋灭国、汉统断绝,让人一直感到惋惜,北上幽燕重复故国,成为了很多人的梦想,所以很多时候,大家都会讨论由南方向北发起统一之战,希望能够藉慰些许心怀。
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在中国大地上由南方向北发起进攻,这种做法和行动,首先就失去了地利。
失地利其一,南方多江河丘陵,地势被分割得很碎,在举国大战时,北伐通常需要多路进攻,而古代战争又极其讲究集中兵力、整合阵型,配合的难度高,获胜的几率也就小。
在这一点上,北方正好相反,面对北上的敌军,可以很容易地集结兵力、握紧拳头,然后就像打地鼠一样,盯着南方有限的进攻路线,由高打低、以多打少,出来一个砸扁一个。
北方统一南方,就更简单了,北方大军沿着对峙阵线轻易调动集结,南方对手就得翻山越岭地跑一趟。如果不跟从,就有可能能被人家以多打少的各个击破,这遛狗式的对峙久了,南方人疲马乏,北方自然优势就大增起来。
失地利其二,打开地图册,我们很容易发现,中国大地的三阶梯地势,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线,俯视中原与江南,南方北伐在大地形上属于仰攻。
统一战争首要时间,拉扯长了,对手就会重新准备好,统一的难度就会增大,所以一般的统一大战,时间都不会太久,兵力也都是集中使用,也就是说一群士兵不换人。
这就带来一个问题,在南方北伐之时,随着地势的升高,不但后勤物资供给困难,实际上士兵的身体需氧量也是在变化的。
这就如同两个势均力敌的人,在江河冲击平原比武时不分高低,到了其中一个人经常生活的高原,对手喘气都不均匀了,自然可以轻易分出胜负。
大军对阵时,虽然差异不会如举例的那样大,但是在统一大战时,双方的大军都以农耕士兵为主,绝大多数都不是久经训练的职业士兵,而且军粮多谷粟等素食,身体素质基本上是弱对弱,一点差异会被无限的放大。
所以,由南方进行北伐,在地势上并不占优。
这也是为什么古代的谋士爱讲大略大势,只要占据了大地势的优势,堂堂正正地用阳谋,对手都很难进行招架,可以一路轻易的碾压获胜。
由南向北的统一之战无车马之利
众多周知,我国南方地区缺少驯养战马的草原,气候、植被等条件也不合适,很难组建出大批的优秀骑兵队伍,而在古代征战中,骑兵对步兵的巨大优势,就连军事小白都能说出一二来。
唐朝的陌刀、甲胄等犀利的步兵装备举世闻名,但唐军制胜千里依靠的却是精锐骑军。四条腿对两条腿的速度压制,让骑兵可以轻而易举地完成步兵难以做到的突袭、包抄、强袭等战术行动,也使得骑兵成为了古代战场制胜的王者。
这就造成了,古代南方对北方的战争中,南方军队即使是千辛万苦的获胜了,也很难有效的追击敌军,扩大战果;而北方军队就算一时失败了,也可以轻易地退到对手够不到的地方,重整旗鼓、以图再战。
如果情况反过来,则南方军队失败了,很难逃过对手骑兵的追杀,经常是倒在逃跑路上的士兵,远远大于战死沙场的士兵。
打赢了十次无法全赢,失败了一次就不得翻身,这种不对称的骑兵之利,让无数的南方将帅,在南北对战时头痛不已。
魏国的虎豹骑等骑兵威慑天下,让长于舟船作战的吴国士兵和擅于山地作战的蜀国士兵,根本就不敢离开自己的地盘。
同时,牲畜的负重要远远大于人类,在古代马多自然车就多,车马多了后勤辎重自然要好处理,如果车马比例较少,转运粮草所花费的时间和人员就会更多,中途的消耗就会更大,跟进军队的速度也达不到。
所以,普遍缺少车马的南方军队,与北方军队长期对峙,吃亏的并不仅仅是战场上的骑兵进攻,而是军队整体实力、运作体系等全方面的。
而且,骑兵可以少压多、快打慢,控制范围大、坚持时间长,长久积累下来,国力自然强者更强、弱者更弱,之后由北方统一南方,就更容易一些。
由南向北的统一之战无兵源之利
古代战争讲究个一鼓作气势如虎,是因为作战士兵的战斗技能要靠个人体力来发挥,累得要死的精锐老兵,打不过刚上战场的农家汉子,是很正常的事情,所以兵源的质量,也是统一天下的一大关键所在。
三分天下的魏国,拥有着强大的青州兵,在整体局面上基本是按着蜀、吴两国在打,靠的就是北方人普遍比南方人高大的优势。
而在讨论由南向北的统一之战时,南方一般指的是江南地区,鱼米之乡、富庶之地,民众淳朴、精干灵活,士兵通常吃苦耐劳、善于忍耐,但在爆发力、负重力等方面,与高大的北方士兵还有一定差距。
这些根本性的不同,造成了在古代战争中,南方士兵如果与北方士兵列阵而战,通常要稍逊一筹。
这无关于士兵的勇气、坚韧和服从,也无关于将帅的睿智、战技和经验,而是因为北方士兵能够背负更重更多的盔甲,在战场上自然就能无惧无畏、所向披靡。
由于南方温暖富裕,士兵普遍生活尚可,搏杀经验不多,但北方苦寒,士兵对搏斗厮杀要更熟悉些,从兵源的战争素质来说,也是北方士兵占优。
而且,对于普遍采用抢粮掠饷等方式,筹集军饷的古代军队来说,往南打会越来越好抢,往北打会越来越难抢,士兵的作战兴趣也大有不同,自然发挥出的战斗力也不一样。
所以,只要不是如元末明初那样,整个国家遍地烽火,已经无法单纯的组织南北兵源,在由北向南进攻时,北方人为主体的军队,自然战斗力会更强一些,取胜的几率也会更大一些。
由南向北的统一之战无文化之利
自古以来,中国北方都是政治核心,即使在明清时期,南方文风大兴,执政的王朝也有着南北榜等方式,保证了统治结构的北重南轻。
北方文化整体性强,由于传承久远、地域交通、民族融合、统治管理等方面原因,在古代北方文化要强于南方,即使是儒家,北宗的影响力,也是一直大于南宗的。
而在南方,由于山水相隔等原因,汉蛮不通、宗族林立,文化的互通性差,所以战争期间打嘴仗、发檄文的都要弱于北方,给大众的感觉,在古代南北之战时,南方在战争中文事方面,稍微感觉偏差。
而且,在古代象征着皇权的京都(东京、北京、西京),祭天的泰山等,多数都在北方,由北向南的统一作战,大都可以挂上奉天承运等旗号,在文化攻势上具有着先天优势。
而由南向北的进攻,则是讨伐暴君、解救民众,对于更多的不知道谁是真龙的愚昧百姓来说,以下犯上终究是理不直气不壮,如果没有大势已成,在讲究顺势而行的儒家子弟群体中,很难会得到普遍支持。
所以,无论是由南伐北,还是由北伐南,在初期都不易得到敌对地区文化人的支持。
但总体来说,北方军队会更容易得到认可(在非异族入侵的情况下)。
数千年来,中国大地上发生了战争无数,各种方向的征讨都有,从统一全国的角度来说,由南向北的确实不多,得国最正的明朝算一个,建立共和的民国北伐算一个(东北易帜、统一全国)。
但这两次都有着很特殊的情况,民国北伐,已经到了一战之后,枪炮代替了刀剑,身材、体力等在战争中的重要性已经降低了;而南北地势的差异,也被汽车、铁路所转变,自然北方对南方的战争优势,就大大地削弱了。
而元末大地沸腾、民抗四起,朱元璋在南方经营数年之久,主要的对手竟然是起义军内部的人,这就可以看出元朝对国家的统治已经衰弱到了极点,自然北伐之后势如破竹。
所以,从古代战争和天下争霸的角度来说,历朝历代统一天下,大都是由北方向南方而进行的,占地利、占人利、占马利、占文利,都是有着非常深的内在道理的。
参考文献
[1]搜狐网.历史的长空.中国历史知识:朝代顺序表、主要朝代的国祚及疆域,值得收藏!2019-01-312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