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苏联向中国引渡日本战犯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卢骅
1950年7月,苏联向中华人民共和国引渡969名日本战犯、58名伪满洲国战犯。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苏联向中国引渡日本战犯的基本情况
日本关东军向苏联红军缴械投降。
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开始,为了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野蛮入侵,中国人民开展了长达14年的英勇抗战。1945年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并出兵中国东北,入侵中国东北和朝鲜北部的日本关东军60多万人被苏军俘获,押往苏联西伯利亚等地关押和劳动改造。到1949年,苏联将大部分日军战俘遣送回国,尚余下一部分犯有战争罪行的人,继续在苏联关押。
毛泽东首次访苏时与斯大林合影。
1950年2月,毛泽东主席访问苏联期间,与苏联领导人斯大林商定:将关押在苏联的部分日本战犯和伪满洲国战犯引渡到中国,接受中国政府审判。1950年6月,正式成立东北战犯管理所,周恩来总理指令以东北人民政府主席高岗为组长,组成“东北战犯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具体实施接收与管教日本和伪满战犯的各项工作。根据中央政府指示,从东北公安部、司法部、卫生部和公安三师抽调145名干部组成东北战犯管理所工作队伍。在周恩来总理直接领导下,中国政府拨出巨款对抚顺战犯管理所进行了较大规模改建。改建后的战犯管理所,院内占地面积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600平方米。
1950年7月21日,969名日本战犯在抚顺城火车站下车。
1950年7月21日凌晨3时,押解日本战犯专列到达抚顺城火车站。至9时半,管理所收押工作完毕。10天后,苏联移交的58名伪满战犯也被押解至抚顺战犯管理所。
抚顺战犯管理所。
苏联原计划向中国引渡日本战犯1000名,实际上移交给中国的日本战犯共计为969名。以后,从内地接收4名,又从太原战犯管理所转监接收9名,抚顺战犯管理所共计关押日本战犯982名。在这批日本战犯中,按体系分军队系统667名,宪兵系统116名,特务警察系统155名,行政官吏44名。按军阶分为将级35名,校级125名,尉级以下822名。(抚顺战犯管理所档案室存档资料)
1956年7月,特别军事法庭在沈阳对武部六藏等28名战犯进行宣判。
这些战犯无论职位高低,均在日本侵略中国期间,公然违反国际法准则和人道主义原则,实行杀光、烧光、抢光的“三光”政策,对中国人民犯下了破坏和平罪、战争罪、违犯人道罪。这批战争罪犯给中国人民造成了极大灾难,据不完全统计,在他们主谋和参与之下,共计烧毁和破坏房屋7800多处,44000余间;掠夺粮食370多万吨;掠夺煤炭2220多万吨;掠夺钢铁等金属300多万吨;杀害和平居民和被俘人员857000多人;并在冀东和黑龙江等地制造了潘家戴庄、北疃、巴木东、三肇等30余起大惨案,(抚顺战犯管理所档案室存档资料)给中国人民造成重大伤害,犯下了罄竹难书的滔天罪行。对这些战犯进行关押和审判,是十分必要的。
二、苏联向中国引渡日本战犯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1、提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
苏联政府向中国政府引渡日本战犯,是中苏两国最高领导人的共同决策。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美西方国家并不看好中国这个新生的红色政权,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并不多,盘踞在台湾的国民党蒋介石集团依然窃据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在毛泽东主席访问苏联期间,苏联政府主动提出向中国引渡部分日本战犯,目的就是为了维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权,提升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从中苏两国移交和接收部分日本战犯,到中国关押、审判、特赦日本战犯,再到中日民间交流的恢复和发展、中日邦交正常化等历史进程看,当初中苏两国合作处置部分日本战犯的目的已经达到了。实践证明,中国政府通过关押和审判日本战犯,既大快人心,扬眉吐气,又提高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际威望。
2、彰显了中苏(俄)两党和两国人民的传统友谊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从1921年7月诞生那天起,就和苏俄布尔什维克党建立了密切关系。在中苏(俄)两党和两国关系史上,双方曾相互支持,密切合作,共同对敌,并肩作战,在中俄国内革命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结下了深厚情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国民党蒋介石集团曾向苏联提出引渡日本战犯和伪满洲国战犯的意愿,遭到苏联政府的谢绝。中华人民共和国刚一成立,苏联政府主动向中国政府发出移交日本战犯和伪满洲国战犯的照会,得到中方的积极回应。中苏两国相关部门通力合作,为引渡和接收日本战犯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中苏双方这一重大举措,是毛泽东主席访问苏联取得的重要成果之一,也是中苏(俄)两党和两国人民传统友谊的具体体现。
3、中苏两国政府共同维护了战后国际秩序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尚有很多历史遗留问题亟待解决。譬如台湾问题、钓鱼岛问题、朝鲜半岛问题和日本战犯处置等等。由于美西方国家从中作梗,导致战后一些遗留问题至今没有得到妥善解决。但在处置日本战犯的问题上,由于中苏两国政府团结协作,求真务实,决策果断,使得部分日本战犯得到顺利引渡和依法惩处。苏联政府向中国政府引渡日本战犯和伪满洲国战犯,为中国改造战犯工作提供了前提条件。
卢骅主编《教育改造战犯研究》第1辑版权页。
苏联政府向中国政府引渡日本战犯之举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它是中苏两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相互支持的结果,也开创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战胜国之间引渡战犯的范例。中苏两国政府合作处置日本战犯,共同维护了战后国际秩序,为推进中苏(俄)友好合作创造了有利条件,更为新时代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卢骅是辽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抚顺改造战犯历史研究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