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梁河之战,宋太宗携灭北汉之余威,北上进攻辽国,结果被打得大败,凭借一辆驴车,奇迹般地死里逃生。逃回汴梁后,料到辽军必将反攻,于是调兵遣将,安排得力大将领兵分别屯守要冲之地,准备抵御辽军南进。令殿前都虞侯崔翰知定州,节制缘边诸军,准其便宜从事。
在一切安排妥当之后,宋太宗还不放心,又画蛇添足,赐予诸将阵图,让前线将领在辽军前来时按照阵图排兵打仗。这宋太宗也真是脸比天大,刚打了一个大败仗,对自己到底有几斤几两心里难道没一点数?还好意思拿个阵图出来。
话说不久辽军果然大举入侵。979年9月3日(阴历),辽景宗耶律贤果命燕王韩匡嗣为都统,南府宰相耶律沙为监军,率兵数万自南京(今北京)分两路南下,企图进攻镇州。三十日,辽军进抵满城西集结,宋军各路援军也先后抵达,按照宋太宗所授阵图布下八个大阵。一时间,小小的满城大兵云集,激战一触即发。
右龙武将军赵延进久经阵战,大战前还不放心,再次登高瞭望。谁知不望则已,一望之下大吃一惊。只见对面的辽军“东西亘野,不见其际”,而宋军十分涣散,兵力不能有效集中,处于被动挨打地位,随时有可能被各个击破。大惊之下的赵延进匆忙跑下瞭望台,前去找主帅崔翰汇报。
崔翰能做上主帅,基本的用兵常识他还是懂的,听后也觉得赵延进讲得非常有道理。但是他却不敢下令变阵,因为大阵是按照宋太宗御赐的阵图摆下的,如果擅自变阵,成败暂且不说,违抗皇命就死罪难逃!再说了,打仗这事谁也不敢保证一定能胜,如果按阵图来打,万一失败,有皇帝这个最大的背锅侠在后面顶着,众人起码可以活命;如若变阵,万一失败则众人必死无疑。
赵延进见崔翰犹豫不决,慷慨陈词到:“主上委吾等以边事,盖期于克敌尔。今敌众若此,而我师星布,其势悬绝,彼若持我,将何以济!不如合而击之,可以决胜。违令而获利,不犹愈于辱国乎?”总之一句话:皇上是派我们来打仗的,按阵图就是绝路一条,不如拼了,总比战败辱国强吧?
就在众人僵持不下之际,监军李继隆发话了:打仗这事千变万化,哪有什么预定方式?打他娘的,万一战败,老子顶着,与你们没一毛钱关系!这哥们话一说完,众人一致通过变阵提议。因为大家都知道,有这个第二大背锅侠在前面顶着,大家都安全了。为啥?因为李继隆是宋太宗的大舅哥,由他出面,即使战败,皇帝也不好说什么,更遑论什么违抗那个不合理的圣命了。
宋军为赢得变阵时间,又耍了一个小诡计,派使者谎称要投降,辽军主将韩匡嗣信以为真,不顾大将耶律休哥的反对,没有主动发起进攻。宋军于是从容将阵型“改为二阵,前后相副,士众皆喜”。
接下来的事情就简单了,就在辽军做着等待宋军前来投降的美梦时,宋军发动突袭,大破辽军,追击至遂城,共斩杀上万人,俘获战马一千余匹、老幼三万口,另缴获众多牛羊、铠甲、车帐。
台湾三军大学编著的《中国历代战争史》中总结满城之战的胜利原因时,将赵延进与李继隆一并评价道:同时亦显示赵延进、李继隆二将,对于军事颇有见地。尤其可贵者,二将“倘有丧师,独当其责”之负责精神。
宋江其实不容易
晁盖为什么会被宋江架空
燕云十六州,既然宋朝心头永远的痛,为啥不收复?
宋朝和西夏最诡异的一战,至今失败原因还是一个谜
1万多对10万,宋军也硬气的很,所有将军全部战死无一投降
这位默默无闻的皇帝,几乎可与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并列
宋太宗,仅凭一辆驴车就赢得“高梁河车神”这一千古美名
消灭北汉后,宋太宗为何要焚毁太原城,拔掉他的“龙角”
世界上级别最高的谍报战:南宋和金国,双方宰相都互为间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