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中写道:“高祖之所以有天下,皆太宗之功”。
不知道司马光为何会
如此武断
,轻描淡写的一句话就把唐高祖李渊的功劳全部抹杀掉。
是不是砸缸的时候脑袋被......
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夺取政权后,可能觉得不光彩,那以后要是传出去,还不得丢死人了。准备掩盖事实,于是便召集史官开会,谁都不是傻子,谁都明白什么意思。所以史官们个个都胆战心惊,看了看手中的笔,又摸了摸自己的脑袋,心想也罢也罢,
正所谓,千古功过不过任后人评说罢了。管不了那么多了,
先保命要紧啊。于是,
"二十四史"就成了失败者的无能史。
是不是李世民改了史书,心理上就平衡了呢?就不再为篡位而耿耿于怀了呢?其实,这都是在骗自己,“原罪”这种东西在心理上是很难消除的,它会伴随并影响一个人的一生。
就比如李世民在已近暮年的时候,
恢复了李建成的太子封号,还把和李元吉妃子生下的孩子过继到其名下(和弟媳妇生孩子,真是肥水不流外人田),
这说明什么,说明李世民这一生都在被“原罪”纠缠。他想赎罪啊。
啊啊。。。我要赋诗一首了
。
人老心疲常念恩,只怪上天捉弄人。
此生若无青云志,何必流血玄武门。
鲁迅先生说得好:
“一部中国历史,概括起来,无非
瞒
和
骗
两个字”。
好像跑题了,言归正传。同志们,
我要为李渊鸣不平。
关于
“晋阳兵变”
,众说纷纭,历史上一直都是疑雾重重。那事情的真相究竟如何呢?李渊真是凭借儿子的功劳才当上皇帝的吗?李渊和李世民在晋阳兵变中都各自扮演了什么角色呢?
“砸缸那小子”
说得都对吗?
晋阳兵变发生在公元617年。也就是李渊升任太原留守的那一年。当时
李世民才18岁
,一个乳臭未干的毛头小子如何能担当起反隋的重任呢?反观李渊,我随便列举几条吧。
五十出头,年富力强,成熟稳重,阅历丰富,有广泛的人脉关系。
曾担任过隋文帝的贴身侍卫,武功应该不差吧,又通过雀屏选胥(就是用弓箭射中屏风上孔雀的眼睛)赢得老婆,唐人又多骑射,可以推算李渊骑马射箭绝对没问题。战斗力强。
隋炀帝杨广因“杨氏将灭,李氏将兴”的传言而怀疑他的时候,为了取得杨广的信任,他就用
自秽的方法(纵情声色,不问政事,酗酒受贿逛妓院)
来掩盖自己的行为,这说明李渊
善于隐忍,可以委曲求全
,有高度的政治敏感性,这个性格对一个将领来说非常难得。
任太原留守后,镇压当地的农民起义,以五六千兵马大败近十万的农民起义军,
以少胜多,这说明李渊有着超人的胆识和卓越的军事才能
。
坐拥地方行政长官,主管军民钱粮,
手握重兵
,又有唐国公的爵位。硬核条件牛逼。
为了获得老百姓的支持,伪造了一份诏书,意思就是隋炀帝杨广决定第四次东征,要求山西20-50岁的男子全部应诏入伍,违令者杀无赦。这招太狠了,既在起兵前制造了混乱又可以在起兵的时候获得老百姓的支持和拥护,这叫
“一石二鸟”。说明李渊非常有计谋
。
反观以上种种事实,李世民都不可能直接越过他的父亲一手策划并领导晋阳起兵的所有事项。只不过李渊要考虑的事情有很多,要天时地利人和,要万事俱备,要万无一失,因为稍有差池,李家一族就会有灭顶之灾。这些问题怎么可能是一个18岁的小伙子会考虑的呢?
所以说,晋阳兵变是李渊策划并领导的,李世民、李建成、刘文静、裴济等是重要的参与者。李世民的功劳相对大一些,这样才符合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