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战结束后10个月,即公元223年6月也就是蜀汉纪年章武3年6月,刘备在白帝城驾崩。后主刘禅即位,诸葛亮作为首席辅政大臣辅佐刘禅,说是辅佐其实刘禅是极度“授权”,朝廷内外大事全部由诸葛亮处理。
诸葛亮主政后其中一个最大的政治举措就是恢复先前孙刘两家因交战而导致的断交。因为在当时的政治事态下,必须同东吴再次联盟,否则蜀汉不能单独承受曹魏的压力。同样东吴也是有着跟蜀汉一样的压力和诉求。
其实早在刘备还未驾崩的时候,两家关系有出现缓和,并且彼此之间都有恢复联盟邦交的举动或者说试探。
《蜀书·先主传》载:“孙权闻先主住白帝,甚怯,遣使请和。先主许之,遣太中大夫宗玮报命。”《吴书·吴主传》亦载:“十二月,权使太中大夫郑泉聘刘备于白帝,始复通也。”
次年,刘备死后,孙权还派人吊刘备之丧。韦昭的《吴书》记载:
“权遣立信都尉冯熙聘于蜀,吊备丧也。”
汉吴两国虽开始缓和,但并未恢复联盟关系,同时魏蜀吴三国的关系出现一种非常微妙的状态,原因就是孙权“脚踏两只船”,在同蜀汉保持“眉来眼去”的时候,还依旧保持着同曹魏的外交往来。
《吴书·吴主传》在叙述郑泉出使蜀国一事的时候说到:
“然犹与魏文帝相往来,至后年乃绝”。
同时在韦昭的《吴书》中也说到,冯熙出使蜀汉之后,又出使曹魏,最后死于曹魏。因此,这期间吴蜀互通使者,只是实现了关系的缓和,并未恢复联盟关系。
当然诸葛亮也肯定知道了这种状态。《蜀书·邓芝传》载:
“丞相诸葛亮深虑权闻先主殂陨,恐有异计,未知所如。”
就是在这种状态下,诸葛亮开始致力于恢复汉吴联盟的关系。诸葛亮之所以开始考虑恢复蜀吴联盟关系,是因为在刘备驾崩后,孙权派遣人吊唁刘备,诸葛亮从孙权的这个举动中看到了,对方也有类似的想法。
公元223年也就是蜀汉建兴元年,诸葛亮派遣邓芝出使江东面见孙权,为汉吴两国再次联盟做破冰,通过邓芝的外交斡旋,总算说服了孙权同意再次联盟。在吴黄武三年也就是蜀汉建兴二年(公元224年)夏,孙权派遣辅义中郎将张温出使蜀,标志着吴蜀正式恢复联盟关系。并于二年后的公元226年同魏国进行断交。
当汉吴两家再次结成联盟后,政治关系比第一次的结盟要来得更加复杂和微妙:同蜀汉的外交礼仪上,孙权有着一些面子上的纠结和尴尬。分别是:
一、蜀汉的皇帝号
早在刘备还在位的时候,孙权派遣郑泉出使蜀汉,临行前孙权交代说:“你去了之后称刘备为汉中王,而不是皇帝,之前刘备拥有巴蜀没有正式爵位头衔,是因为当时汉献帝没有给予正式的任命,现在汉献帝已经禅位,则你可以称刘备为汉中王即可。”
近得玄德书,已深引咎,求复旧好。前所以名西为蜀者,以汉帝尚存故耳,今汉已废,自可名为汉中王也。
刘备已于公元221年自立称帝,而孙权当时的头衔是吴王,只不过这个头衔是曹魏所封。先前汉吴两国关系破裂的时候这一点没有体现得很明显,那么,当两国缓和之后,双方算是什么关系呢?从孙权对郑泉的交代来看,他承认刘备的汉中王身份,当然也就意味着不承认其汉帝身份。因为一旦承认刘备为汉帝的话,在头衔上一个是皇帝,一个是王,从头衔尊卑上来看,孙权就低刘备一头,这在当时无论是综合国立、两国先前的交战结果,以及孙权个人脸面上来看显然是无法接受的。
所以称刘备为汉中王,则在他看来只有头衔是对等的,双方的关系才能体现出一种对等。
二、“降曹”又叛曹
在蜀汉邓芝出使吴国结束后,出于外交的礼节需要,吴国派出了张温出使蜀汉,在出使之前孙权特地找了张温当面交代了一个很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希望张温就他接受曹魏吴王(其实就是降曹)这一事向诸葛亮进行一个合理的解释、辩解。其实降曹这一事一直是孙权的一块心病。早在他接受曹魏的封号时吴国内部就有人觉得不妥,为此孙权还特地做了一番辩解。《吴书·吴主传》注引《江表传》载:
权群臣议,以为宜称上将军九州伯,不应受魏封。权曰:“九州伯,于古未闻也。昔沛公亦受项羽拜为汉王,此盖时宜耳,复何损邪?”遂受之。
孙权援引刘邦曾接受项羽所封汉王一事,来解释自己接受魏封只是迫不得已的权宜之计。黄武二年四月,孙权又对群臣解释了一番:
往年孤以玄德方向西鄙,故先命陆逊选众以待之。闻北部分,欲以助孤,孤内嫌其有挟,若不受其拜,是相折辱而趣其速发,便当与西俱至,二处受敌,于孤为剧。故自抑按,就其封王。低屈之趣,诸君似未知之尽,今故以此相解耳。
孙权反复辩解,恰好说明降曹一事已成为他政治上的心病。在江东内部,孙权都觉得丢脸,脸上无光。现在又联系到汉吴两国之间的联盟,这更是一件尴尬的事。他与曹操本为姻亲(曹操的儿子曹彰娶了孙权的堂弟孙贲的女儿,同时孙权的弟弟孙匡又娶了曹操的女儿),却以骂曹操为“汉贼”而与之公开决裂,跟刘备结盟抗曹;后来又降曹,接受曹魏的封爵,而与刘备对抗;现在,又背弃曹魏,转而与蜀汉恢复联盟。当孙权再次背叛曹魏并同蜀汉第二次结盟时,曹丕便在给他的信中以“埋而掘之,古人之所耻”指责孙权在政治上反复无常。汉吴双方虽以利害上的考虑而再次走到一起,但回头面对那段经历,总是一件尴尬的事。因为这攸关政治名分,也攸关联盟间的信用。当年吕布分别认丁原和董卓为义父,就被张飞戏称为“三姓家奴”,更何况是孙权这种反复无常的背叛和结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