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6月22日,德国出动近200个师500余万大军进攻苏联,由此拉开了二战中苏德战争的序幕。苏德战争初期,德国军队连战连胜、势如破竹。在很短的时间里,苏联就损失了几百万军队,以及乌克兰、白俄罗斯等广阔富饶的西部产粮区。战局对于德国而言似乎很顺利,希特勒也曾乐观的估计:只需要2个月,就可以打垮苏联。
然而,此时德国明显低估了苏联的实力。众所周知,早在二战爆发前,苏联就建立起了高度集权的“斯大林模式”,并通过两次五年计划,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工业国。制度上的中央集权,与经济上的高度工业化,使得苏联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从而让国家迅速进入战时轨道。那么,彼时苏联的实力究竟如何呢?我们可以分别从兵力、武器、资源方面的几组数字,来看出一些端倪。
兵力方面:2700万官兵
苏联实行高度集中的社会体制,这种社会体制在面临战争的威胁时,会比较容易过渡到战时状态。同时,苏联又是一个人口大国,在1941年约有1.8亿人口。所以,苏联虽然在战争初期损兵折将,但仍通过强大的国家机器,源源不断的补充兵力,到1942年时,苏联就不缺合格的官兵了。在整个二战时期,苏联累计共动员了2700多万官兵,到1945年战争结束时还保留着1136.5万人。
武器方面:10万辆坦克
苏联通过两个五年计划,建立起了强大的军事工业体系,从而可以不间断的为前线部队提供武器补给。苏德战争之初,苏联一度有很多工业区被德军占领,工业产量一度减少了52.4%。但是苏联仍通过种种努力,将大批工业转移到远离前线的乌拉尔、中亚等地,并开足马力加紧生产,很快就挽回了之前的损失。在整个二战时期,苏联共生产10.4万(一说10.8万)辆坦克,以及其他大批武器装备,为战争胜利奠定了基础。
资源方面:3000万吨石油
工业化战争拼的是资源,而在各种资源中,石油又最为重要。一旦没有石油,坦克、飞机、战舰等现代化装备都将无法开动,战争当然也难以进行下去。苏联是资源大国,其工业生产能力又十分发达,因此不缺石油。借助这些有利条件,苏联在二战前夕,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石油生产国,其1941年石油产量在3000万吨以上,高于德国的水准(德国需要从罗马尼亚获取石油,但每年最多也只有1200万吨)。
从以上几个简单的数字来看,苏联的综合国力比德国更加雄厚,故而其战争潜力也超过德国。所以,德国虽然在苏德战争初期取得了众多胜利,但是却无法在持久战中战胜苏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