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近代史中,一直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抵抗侵略者战争。从1840年以来,出现了很多可歌可泣的英雄儿女。
这里要说的就事晚晴四大中兴名臣之一:左宗棠。
左宗棠是一个正直、清廉的大官,官居陕甘总督——大清九位最高级别的封疆大吏之一。
而他一生最值得被后人传颂的就是抬着棺材收复西域。
一
19世纪的西域
西域在经过康熙到乾隆的三朝用兵后,终于被平定。并在乾隆中后期形成了西域-内蒙-北京一条西北商业带,逐渐稳定了西域的环境、经济和人民的生活水平。
但是在康乾盛世之后,清朝国力衰微,中央政府逐渐减弱了对西域的控制力。在那个生产力不发达的年代,除了在当地驻军能有效地控制本地外,其他的影响力在中央力量衰退的情况下很快就下降了。
而且清朝中央政府为了平定太平天国运动,开始增加对西域地区的税收。
最终在1864年,爆发了起义之乱,各路势力抢占各个城池,并形成地方性小割据政权,相继宣告独立。
二
引狼入室
其中一个小的地方政权占领了碦什旧城,首领叫斯迪尔,他引入了一个强援——中亚浩罕汗国的贵族阿古柏,希望在阿古柏的帮助下能一统西域地区。
然而没想到的是阿古柏进入西域后反而先灭了斯迪尔,然后南征北战,相继击败了各个地方势力,统一了西域。并在1867年,建立了洪福汗国。
这个洪福汗国如果只是阿古柏的势力也并不可怕。关键是其背后还有英国和俄国的支持,阿古柏得到了英国和俄国大量的军事和经济援助,一时间在西域区域风光无限。
三
“海防”与“陆防”之争
此事到此地步,身为陕甘总督的左宗棠自然不能坐视不管,而且西域地区范围也应在他的势力范围之内,保证西域的稳固稳定和平也是他理所应得的职责所在。
所以,左宗棠立刻上书要求朝廷出兵收复西域。
此时光绪皇帝刚刚登基,想要除旧立新,学习西方的先进科技和制度,就和李鸿章走得很近。
因为当时李鸿章作为直隶总督和北洋大臣,接受西方的知识很丰富,便提出了国家发展的七大建议:开煤矿、开铁矿、架电线、修铁路、建洋学校、建海军。
当然这六天都是极富战略眼光的,但是第七条建议却引起了左宗棠的极大不满,就是停止西征,加强东南海防。
这就引起了当时“海防”陆防“之争。
左宗棠经营西域多年,知道西域天山南北资源丰富,牛羊遍野,矿产玉石也极为丰富。若西域不保,则蒙古不保,那么山西、陕西、甘肃就是战争最前线,就如北宋、大明时期的国防线。这样压力很大,防不胜防。而山西、陕西、甘肃一旦出现漏洞,则危险直达京都。
所以左宗棠深知西域的重要性,竭力上书请求发兵收复西域。
而李鸿章认为中国未来最大的敌人是日本,所以当务之急是围绕海军建设和防范日本进行。所以建议停止西征,减少开支,增加北洋水师的力量。
左宗棠倒没有否定李鸿章的建议,他也认为海防及防范日本重要。可是西域也是国土,也必须守住。
于是当时朝堂中关于收复西域的请求一时争执不下。
四太后慈溪的支持
此时,大清的实际掌权人出来了,这就是慈溪太后。也是慈溪拍板定了基调:西域必须收回来。
因为她很看好左宗棠,左宗棠为人正直清廉,所说所做之事绝对是为国为民,不会存私;
另外就是西域面积160多万平方公里,若在此时丢掉,则愧对列祖列宗。
然后清朝皇帝就是作为少数民族入驻中原的,而西域问题也是少数民族的问题。如果西域一乱,必将引起蒙、藏等其他少数民族地区的动乱,到那时大清则彻底完蛋了。
所以此时慈溪的考虑还是长远的。虽然大清此刻也是疲惫不堪,外强中干,国库空虚,但仍竭尽全力支持左宗棠西征收复西域。
总结寸土永不可丢
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左宗棠是尽了国人应尽的义务,守卫国土,一分土地也不能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