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康熙二十六年腊月二十五日,大清朝第一位太皇太后孝庄皇后走完了自己的人生旅程,安然地离开人世,享年75岁。
孝庄曾留下遗言不愿被运回盛京(今辽宁沈阳)和先去的丈夫皇太极一起合葬,此时京城的昭西陵还未修建完毕,康熙只得将孝庄的梓宫暂放在东陵风水墙外暂安奉殿。一直到康熙四十四年九月,孝庄的梓宫旁又多了一副灵柩,是孝庄身前的侍女苏麻喇姑的。
清朝雍正三年,昭西陵终于修建完成,孝庄文皇后得以入土为安,但是她旁边的那副灵柩该如何处理却成了一道难题。因为苏麻喇姑不是皇室成员,也不是后宫嫔妃,是不能葬入皇陵的。
最终,苏麻喇姑被葬在距离昭西陵不远处的新城东墙外,距离昭西陵仅有3里路。如此,苏麻喇姑也算和孝庄为邻了。
从苏麻喇姑去世到安葬,无论在史书或者影视作品中,都表现出清王朝对一个侍女的无限尊重。苏麻喇姑去世时康熙正在西北巡视,他吩咐手下必须等他回来在发丧,康熙不仅亲自过问她的葬礼,还给礼部下旨,要按嫔妃之礼来办理这位宫女的丧事。
十二皇子胤裪为她守灵七日,出殡那天,除了皇五子、皇十子照顾皇太后,皇十四子留在紫禁城外,其他诸位皇子都参加了她的丧仪。
史书记载是真是假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后世摆在眼前的事实却让人不得不信服,在几百年后,专家们走进苏麻喇姑的陵寝时,却发现了令人难以接受的事情。
外表看似宏伟的墓葬之中,竟然是一个无比简陋的墓室,陪葬品寥寥无几,墓室的墙壁也是无比粗糙,墓道阴暗狭窄,墓室之中只有一个放在大缸里的骨灰盒,这个墓室规格连一些富贵人家都比不上,与人们所了解的厚葬相差甚远。
为何一个宫女值得皇族如此看重,甚至康熙还要做一下面子工程,纵观苏麻喇姑的一生,大清王朝的皇室对苏麻喇姑是有亏欠的。
明朝万历四十一年,在蒙古科尔沁草原上,博尔济吉特氏这个蒙古的黄金家族正在为家族中的二小姐只有五六岁的布木布泰(孝庄本名)挑选侍女,出身贫困游牧家庭的比孝庄大一岁的苏茉儿(后来改名苏麻喇,再后来由于在宫中声望很高,被尊称苏麻喇姑)成了幸运儿。
后金时期历代大汗为了稳定草原的统治都会选择与博尔济吉特氏联姻通婚,在之前皇太极已经娶了孝庄的姑姑哲哲为皇后,但是哲哲一直没有子嗣,才有了孝庄嫁给皇太极的故事,苏麻喇姑作为侍女也一同陪嫁至盛京。
1636年皇太极改汗为帝,改国号为大清,册封孝庄为庄妃,两年后孝庄生下九皇子福临。苏麻喇姑与孝庄从小一起长大,从盛京到京城,后宫复杂,她们相依相靠一路走来,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话说皇太极改国号后,各种礼仪体制也要重新设计,苏麻喇姑虽出身低微,但是女红针线在当时的皇宫中无人能出其左右,大清朝的开国服饰设计工作就落到了她的身上。
《清史稿·卷一百零三》记载:
苏麻喇姑,孝庄文皇后之侍女也,国初衣冠饰样,皆其手制。
这套清朝官服一直沿用了几百年,直到大清灭亡,可见苏麻喇姑的设计也是非常出色的,凭着这项工作她就能名流青史。
清朝崇德八年,皇太极驾崩,皇位之争腥风血雨,当时的皇长子豪格与睿亲王多尔衮相争不下,孝庄皇后大玉儿出其不意,迂回救国,通过与多尔衮建立紧密联系,最终让自己六岁的儿子福临继承皇位,史称顺治帝。
顺治继位后,因为年幼,朝廷大政皆由摄政王多尔衮把持,由于后宫不得干政,年幼的顺治整日生活在多尔衮的淫威之下,与母亲孝庄见面的机会都很少,在此期间苏麻喇姑甘愿冒着风险,在孝庄太后与福临之间传递消息,以便他们母子二人与多尔衮周旋。
后来多尔衮英年早逝,顺治这才保住了自己的皇位,可以说在顺治最艰难的时候,苏麻喇姑在其旁边为他加油打气,安慰他幼小的心灵,为以后巩固皇位起到了重要作用。
但是顺治就不那么地道了,后来为了让苏麻喇姑背黑锅,竟然差点将她活埋。
清朝顺治十一年,佟氏为顺治生下三皇子玄烨,也就是后来的康熙帝。但是顺治喜欢的是当时的董鄂妃,孝庄对董鄂妃并不待见,可是儿子喜欢她也没办法,为了让相互的感情能够更加融洽,孝庄还将喜爱的皇孙玄烨交给董鄂妃抚养。
名义上是董鄂妃的抚养实际上照顾玄烨的事情还是由苏麻喇姑来做,当时宫中突然爆发天花疫情,在当时得上天花基本上就可以宣告死亡了,活下来的人寥寥无几。
董鄂妃就不幸感染,但是她却没有按照要求自我隔离导致将天花传染给了玄烨,孝庄得知后大怒,顺治为了维护董鄂妃来了一招张冠李戴,将黑锅推到了苏麻喇姑身上。差点将苏麻喇姑活埋,还是孝庄及时阻止,才保全了苏麻喇姑的性命。
可见顺治心中并没有把苏麻喇姑太当回事,那些小时候的陪伴和安抚早就烟消云散,关键时候苏麻喇姑的性命同样不值一提。这是大清对苏麻喇姑的第一次愧对。
话说玄烨感染天花后,就住进了北京西华门外的福佑寺内,苏麻喇姑奉孝庄之命照顾玄烨。苏麻喇姑日夜守护为其祈福,或许是她的祈福感动了上天,这个在当时的不治之症竟然在玄烨身上奇迹般的康复了,此时的董鄂妃已经因为感染天花去世了。
可以说苏麻喇姑是康熙的救命恩人,而且在玄烨整个幼年时期苏麻喇姑都承担着他的教育和启蒙的任务。康熙的满文和蒙文都是苏麻喇姑所教。
《啸亭续录》记载:
仁皇帝幼时,赖其(苏麻喇姑)训迪,手教国书,故宫中甚为高品。
自孝庄死后,迈入古稀之年的苏麻喇姑也是陷入了孤独与百无聊赖之中,康熙为照顾其心性特意将十二皇子胤裪交给苏麻喇姑抚养,算是作为晚年的一种生活寄托。苏麻喇姑也没有辜负康熙的圣意,她将胤裪照顾得很好。
根据史料记载,胤裪和苏麻喇姑的感情非常好,胤裪称苏麻喇姑为“姑妈”。一直到胤裪成年后,他们才分开。康熙晚年,九子夺嫡,因为苏麻喇姑从下的教育使胤裪养成与世无争的性格,所以没有参与其中,胤裪的性格也使他成为康熙儿子之中最长寿的皇子。
苏麻喇姑晚年信奉佛学,常常一个人为大清皇室祈福求安,她还有一个非常罕见的习惯,就是终年不洗澡,每年只在除夕当天用少量的水擦身,事后还要将洗澡水喝掉,代表着是上天的忏悔。
这可不是胡说,是有历史记载的,《啸亭续录》:
苏麻喇姑,孝庄文皇后之侍女也……姑性好佛法,暮年持素。终岁不沐浴,惟除夕日量为洗濯,将其秽水自饮,以为忏悔云。
不洗澡也是当时很多游牧民族的习惯,
古代的蒙古族人对于水是非常珍惜的,他们认为水是用来喝的,而洗澡是对水资源的浪费,是对上天的不尊重。
成吉思汗颁布的
《大扎撒》里就明确规定不允许私自下河洗澡。当然至于将洗澡水喝掉,不知道是蒙古人的习惯还是苏麻喇姑的个人癖好。
苏麻喇姑一生对孝庄文皇后尽职尽忠,经历了皇太极、顺治、康熙几代王朝,一生未嫁,对康熙更是有救命之恩,对整个大清王朝应该说是功不可没,可惜从如今的陵墓上来看,里面过于简陋,大清王朝有愧于苏麻喇姑身前对皇室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