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历史是从公元221年,秦始皇统一天下,建立秦王朝开始的,
标志着中国进入到君主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阶段。
秦朝对外的态度是非常强硬的,汉朝前期为了低调壮大自身,选择忍气吞声和政治联姻,直到汉武帝时期才一雪耻辱,在三国时期对外也是强硬的,再到隋唐时期,大部分时期也是强硬的态度。
但是宋朝对外的态度超出以往朝代留下的印象,因而让人认为强汉盛唐“弱”宋,这个“弱”主要就是因为宋朝的对外态度,而宋朝的对外态度与他的基本国策“重文轻武”有至关重要的联系,今天主要是简单解析一下北宋时期,
崇文抑武政策对外交的影响!
北宋时期需要面对的是周边国家
1,在北宋前半段最具威胁力的国家-辽国
北宋是公元960年由赵匡胤黄袍加身而来,
而辽国是公元916年成立的一个游牧民族的封建王朝。
因此北宋在建国之后,最先面对的是辽国,而辽国经过五代十国时期,逐渐壮大起来,所以对于中原地区特别想占有,
因而北宋的建立就是辽国的拦路石。
根据史书记载,北宋与辽国发生战役最频繁最持久的阶段是公元979年到公元1004年,这25年间北宋与辽国一直在发生各种战争。
2,逼迫北宋王朝承认自己的西夏政权
公元1038年,北宋是宋仁宗在位,这一年在北宋的西部地区出现少数民族自立的情况,即
党项族李元昊在自己麾下大将的拥护下称帝建国。
其实西夏在建国前,是归属宋朝统治的,但更多是名义上的统治,这个主要是因为西夏在北宋建立之前,是一个高度自治但未建国的地区,
由党项族在此地管辖,
当看到赵匡胤取代五代十国之一的周国,立马主动向北宋臣服,所以在后来的几十年间基本听从北宋的指挥。
但是在李元昊建国之后,逼迫北宋承认自己的政权独立。
3,北宋末期的大威胁-金国
对于金国与北宋之间的关系,具体的也许不深度了解,很难去知道其实际情况,但是通过各种古装电视剧和著名武侠小说家写的作品,
可以大概知道北宋与金国发生了很多战争。
而金朝是于1115年,
由中国古代少数民族之一的女真族在当时的北方和东北部地区建立的封建王朝。
辽西夏金三国与北宋的外交关系发展
1,辽国与北宋的外交关系发展
第一个阶段是相安无事,因为北宋还在消灭其他政权的处境当中;第二个阶段是在公元979年开始算,这一年北宋在灭掉多个地区政权之后,认为自己有足够的精力来收回战略要地燕云十六州。
而燕云十六州是五代十国之一的后晋君主石敬瑭,
向辽国臣服而主动献给辽国,史称石敬瑭为“儿皇帝”。
但是此地对于北宋的作用极其重要,所以北宋在稳定局势之后,腾出时间和精力发动北伐战争,但是中间是连续的大小型战役。例如高梁河之战、满城之战、雁门之战、瓦桥关之战、岐沟关之战、君子馆之战。
直到1004年爆发的澶州之战,
最终是签订历史上著名的澶渊之盟,
此盟约规定北宋需要每年给辽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
虽然北宋这个阶段是以耻辱的结束,但是让北宋和辽国的和平延续100多年,这个就是北宋与辽国关系发展的第三个阶段。第四个阶段是北宋歼灭辽国。
2,北宋与西夏的关系发展
前面提到党项族看见北宋建立,主动向北宋臣服,一直到公元982年,22年间西夏与北宋处于和平相处的阶段。
在公元982年,党项族族长李继迁整合麾下势力开始反宋,想独立出去,于是向辽国上贡,得到了辽国的支持,
标志着与宋朝正式决裂。
但是在1004年李继迁去世,儿子李德明继位,他采用各不得罪的做法,同时向北宋和辽国一起上贡,真实目的是腾出精力去低调发展自己,因而在1032年去世之前,
与北宋处于朝贡的和平状态。
而他的继位者李元昊在6年后,即1038年决定自立为帝,建立西夏政权,并且在正式建国之前主动挑衅北宋,但是北宋隐忍退让,因而在西夏建立之后,连续三年对北宋发动战争,分别是三川口之战、好水川之战、定川寨之战,
这三战都是西夏大获全胜。
因此最终双方达成和平约定:即宋夏两国重新开启边境贸易,宋朝还要每年向西夏送15万匹白绢、7万两银和3万斤茶叶,于是西夏和北宋进入到和平时期。
3,金国的建立让北宋走向灭亡
公元1115年,完颜阿骨打带领女真族向辽国发动进攻,因而建立金朝,辽国的军队面对新生的金国,
基本上没有还手之力。
于是很快就攻打至辽国五京之一的辽阳府,而且迅速占领了辽阳府,这个战事情况传到了北宋皇室,北宋认为此时是一个灭掉辽国的好机会,于是与金国达成联盟,
标志着北宋与金国的第一个阶段是军事合作。
之后金国占领辽国的中京大定府,北宋则夺取辽国南京析津府,最终辽国灭亡。于是北宋把之前与辽国达成的岁币做法,转头向金国纳税,
同时金同意将燕云十六州归还北宋。
但是好景不长,金国说翻脸就翻脸,不同意燕云十六州的归属,于是两国之间的冲突不断升级,导致靖康之耻的发生,最后北宋灭亡。
北宋崇文抑武给外交关系带来的影响
1,在对外的军事力量上基本无法占据优势
自北宋成立以来,真正酣畅淋漓的对外战争,只限于公元979年之前,因为在这个时间之前要面对的对手都是五代十国所留下的苟延残喘之势力,这对于刚刚成立的北宋来说,
实在是轻而易举。
但是当决定向辽国发动进攻之后,只有在宋太宗时期,在局部战役中获得过胜利,甚至在骑兵战中与辽国精锐骑兵打得不可开交。
但是与辽国的整体军事素质相比较,北宋要落下很多,原因就是重文轻武,所以在最前线打仗的未必是真的明军伍之事,
只是被宋太宗派去掌控军权的文官而已,
或者是军伍之人担任主将,而文官担任监军一职,处在主将身边对军事行动指手画脚,导致军事行动只有输多胜少。
而且在宋太祖杯酒释兵权之后,北宋内部在与辽国对战期间没有什么能征惯战的虎将。否则也不会在西夏国面前也没有讨到好处,
最后还被金国彻底打败。
2,在对外的态度上无法强势回应
一个国家若是真的强大,周边的邻国顶多是耍嘴皮子,肯定不会对着干,但是北宋在周边邻国面前压根儿没有威慑力可言。
首先,
在面对辽国时,前面的战争虽然输多胜少,但是也没有达到需要俯首称臣的地步,只是因为北宋的中央朝廷那些掌权的文官们表示应该退让,应该向辽国认怂,而愿意继续征战的将领没有什么话语权。
其次,
在澶渊之盟签订之前,北宋皇帝身边有多位文官向宋真宗建议,应该立马放弃东京汴梁逃往南方;还没真正打,只是因为对方威胁京师,就有大批文臣跳出来怂恿皇帝当逃兵,如此可怕的“不要脸”之态,如何强军建国,北宋又如何收回燕云十六州!
其三,
西夏在还未建国之前,只是一个地方割据势力,北宋面对西夏的主动挑衅时,却只能选择隐忍,这些都是文官的操作。正因为北宋重文轻武的国策,所以文官有足够的话语权,
让北宋一直处于软弱的外交关系中。
3,对三国经济的发展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虽然因为重文轻武,让北宋在周边邻国没有好的外交政治地位,但是因为北宋的服软,所以三国的经济得以发展。
首先,
经济发展需要一个相对稳定的政治局势和发展环境,当北宋与周边邻国停战时,这样直接给予三国经济发展的好环境。
其次,
经济发展需要朝廷的政策支持,北宋与辽国虽然签订的是不平等条约,但是北宋通过澶渊之盟,在约定里强调辽国要允许北宋商人正常去辽国经商,如此一来,两国之间的国际贸易有了政治保障,
同时也表明两国在用政策支持经济发展。
其三,
西夏在正式建立政权之后,北宋立马关闭边关贸易互市,西夏在发动三次战争之后,因为国库空虚,遭到国内反对,只有与北宋和谈,从而恢复两国互市,推动两国的经济发展。
综上所述,北宋的崇文抑武的政策,直接导致北宋没有了似前朝一般可以完成大一统的局面,
只能选择卑躬屈膝地向邻国服软;
即使后来抓住机会与金国联手灭辽,但是当金国腾出手来,和北宋翻脸时,北宋只有挨打的份!因此,
北宋崇文抑武的政策对北宋最大的影响就是对外军事行动基本上只有被动挨打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