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能科普,处处有新知#
李鸿章这个人大家都比较熟悉,在近代史上也比较有名,很多人都认为他是受难于清朝末年危难之际,不管是外交还是对国内整体大局的把握上做了很多的贡献,认为他很了不起。
但是,历史事实告诉我们,李鸿章对清朝的存在,实际上有点儿类似于东林党对明朝的作用,破坏性远大于建设性。为什么这么说呢?请往下看。
李鸿章早年是曾国藩把他提拔起来的,在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时候,李鸿章出了很多力。李鸿章开始是被慈禧等人认为是湘系的人。
当然,实际上他并不是,他是江淮系的代表人物,只是当时湘系势大,委身于曾国藩的湘系而已。随着曾国藩完成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以后,曾的声望达到了顶峰。这时,清政府要努力把曾国藩的势力压下去,为了平衡,就逐步的提拔一些其它的地方势力派,李鸿章就是这时脱离湘系而以江淮系名义出头的。
当时湘系势力如日中天,很多名人都出自湘系,后来发展起来后脱离的,倒也可以理解。如左宗棠也是起源于湘系的,但和李鸿章不同,左宗棠这个人大局感很强,为清朝,尤其是在新疆平叛做了很多工作。
相比之下,李鸿章则完全是从江淮系的利益出发来做事的,一步一步把江淮系在清政府中内部慢慢做大。李鸿章的所谓贡献,不得不提的是发展出来了北洋海军。但北洋海军主要奉行的政策是造不如买,也就是说,宁可花钱买也没必要自己造,这实际上是一种典型的买办思维。
在打造北洋海军的过程中,他占有了清政府关于军备的财政支出的大多数。通过这种消耗,有几方面的效果,一是消耗了李鸿章的政治对手,因为他们所能得到的资金来源会更少;二是削弱了清政府的统治力和掌控力,其只有通过加强其它地方的剥削来满足江淮系的胃口。三是把更多资源和优势分配给江淮系,造成了江淮系的迅速做大,李鸿章在这个过程中,一步一步把自己做到了外交总理大臣的位置。
但由于买办的先天软弱性,他这种对清政府的消耗,同时也增加了自身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指的是对外依赖性过强,没有自主能力,因为造不如买,买的东西总是要受制于卖方的,买方对卖方就会有一种天然的弱势感,所以我才说李鸿章是典型的买办思维,卖国贼思维。
以前革命先辈们对李鸿章的评价很差,是卖国贼,是有道理的。正是这种思维,造成了甲午海战的失败,自身建造能力不行,维修能力不行,炮弹生产能力跟不上,本土的炮弹生产能力非常差,生产出来的炮弹质量又不过关,真正能用的可能连1/10都没有,这种情况下,还叠加有腐败横行,北洋海军怎么能去跟别人交战呢?甚至当时有很多炮弹都是假的,是用沙土填塞的,而不是火药,根本就打不出去或者爆炸不了,哪有战斗力可言。
而且李鸿章还收受外国贿赂,导致签约利益损失扩大,真的是罄竹难书。
正是由于李鸿章等人的卖国,才造成了这种半封建半殖民地局面的出现,也正是这种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出现,才让中国人民承受了来自国内和国外双重统治阶级的压力,我们普通百姓较之列强国家的普通老百姓仅需承受本国统治阶级的压力要多很多倍,这也是为什么中国人才会在最近百年里被外国人所看不起,因为所有人都能给你施压,这是对中国人民最大的不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