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晋出帝石重贵(生卒年914-974年),五代后晋(936-947年)第二位也是末代皇帝,儿皇帝石敬瑭养子(侄儿),942-947年在位,是中国历史上知名度极低的皇帝,但不同于儿皇帝石敬瑭,石重贵非常有“骨气”不肯如石敬瑭一样向契丹称臣,是一位值得探究的人物。
生平
*后梁乾化四年(914年),石重贵出生在太原汾阳里,其父石敬儒是唐庄宗李存勖的骑将,但早逝,叔父石敬瑭将他收养。石重贵年少时谨言慎行、质朴淳厚,深得石敬瑭喜爱;
出帝父敬儒,高祖兄也,为唐庄宗骑将,早卒,高祖以其子重贵为子。高祖六子,五皆早死,而重睿幼,故重贵得立。
重贵少而谨厚,善骑射。高祖使博士王震教以《礼记》,久之,不能通大义,谓震曰:“此非我家事也。”高祖为契丹所立,谋以一子留守太原。契丹使尽出诸子自择之,指重贵曰:“此眼大者可也。”遂拜金紫光禄大夫,行太原尹、北京留守,知河东节度事。——《新五代史·卷九·晋本集第九》
*后唐清泰二年(936年),石敬瑭在晋阳举兵叛唐,石重贵出谋划策,出力不少,后晋建立后,受到石敬瑭倚重,步步高升。
天福二年九月,召拜左金吾卫上将军。三年冬,为开封尹,封郑王,加太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六年,高祖幸邺,留守东京。已而为广晋尹,徙封齐王。——《新五代史·卷九·晋本集第九》
*后晋天福九年(944年),石敬瑭病重,临危前本指定幼子石重睿即位,但当时宰辅冯道和亲军都指挥使景延广却以国家戡乱当立长君为由拥立石重贵即位,是为晋出帝;
*由于后晋是在契丹的帮助下在建立的,后晋皇帝需要契丹皇帝册封,之前石敬瑭对小十几岁的辽太宗耶律德光称儿引世人不耻,遗臭万年,石重贵即位后,力主向契丹称孙不称臣,后晋本就根基不稳,内部矛盾重重,石重贵之举给了契丹口实,使得石重贵在位仅仅五年,却连年陷在与契丹战争中,虽偶有小胜,但最终因识人不明、指挥不当、自身腐败等问题在公元947年被契丹攻破,石重贵及其妃嫔子女被契丹掳掠到渤海国的黄龙府,后来又迁到辽阳,受尽折辱,直到北宋初年(974年)去世。
破城时,石重贵欲效仿梁末帝、唐末帝引火自焚,但是被近侍死死拦下因而作罢决定投降。石重贵也是中国历史上北狩皇帝第一人(晋愍帝和晋怀帝虽然也被俘,但好歹还在中原,石重贵直接流放到黑龙江流域了)
石重贵评价
石重贵早年颇有英勇之风,但即位后迅速腐化,对内没有能力处理国内藩镇矛盾,只知道纵情声色及时享乐,对外只有一腔热血,但无力于这种热血带来的后果,导致亡国北狩,受尽屈辱,算是的不配位的典型案例了。
史臣曰:少帝以中人之才,嗣将坠之业,属上天不祐,仍岁大饥,尚或绝强敌之欢盟,鄙辅臣之谋略。奢淫自纵,谓有泰山之安;委托非人,坐受平阳之辱。族行万里,身老穷荒。自古亡国之丑者,无如帝之甚也。千载之后,其如耻何,伤哉!——《旧五代史》
后记
石重贵虽然下场悲惨,但其子石延熙在入辽之后历任建州节度使,推诚奉国功臣,保静军节度使,管内观察处置等使,特进检校太师,建州诸军事,行建州刺史兼御史大夫,上柱国,武威郡开国伯,右骁卫将军等职务和爵位,石氏在辽金仕途昌盛,直到金国海陵王统治时期,辽宁阜新发现的金代海陵王贞元三年的《齐亮举夫妇墓志》记载,其所娶夫人石氏乃是石敬瑭的七世女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