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遥西北三千界,势压东南百万州。美景一时观不尽,天缘有份再来游。——《庐山诗》
从古至今,日本对于我国而言,都是属于敌对的一方。哪怕现如今四海升平,可依旧改变不了国人骨子当中对于日本相应的抵触心理,当然,这离不开日本与我国过往的是是非非。
国人皆知日本对于我国近代产生的伤害,却不料早在封建时期,日本便与我国发生过争端。
历史追溯到明朝建立初期,当时朱元璋靠着自己强劲的手段,顺利登上皇位,并且为了良好的开拓疆土,朱元璋特地低下身子向日本示好,却不料被日本直接回绝。
也是由于日本的态度,让本身就果敢的朱元璋十分气愤,甚至想要灭掉日本,然而却遭到了自己手下刘伯温的回绝。
这不免让世人产生疑问,究竟是什么样的原因让刘伯温誓死都要阻止朱元璋的决定?
朱元璋想要灭掉日本
朱元璋想要灭掉日本,不光在于日本回绝了朱元璋的示好,还在于日本回绝的方式实属是侮辱人格的操作。
世人都清楚,在大明王朝刚刚建立的初期,元朝的灭亡让百姓以及诸多外交国还未适应,这对于朱元璋统一大业更是难上加难。
故而,朱元璋向日本示好的原因,其实本意是不想要占据日本,只是传达一下现如今朝代更替的情况。
简而言之,就是希望日本将元朝的外交转变成明朝的外交,因为元朝已经灭亡了,大明王朝才是现如今存留在世的朝代。
当然,朱元璋也会怀有私心,让使者外出谈判之时,顺便再次查看一下在外是否还存在前元余孽。
然而,话锋一转,日本在这个时期也是处于镰仓时代与战国时代的交汇时期,一个日本之中便存在两位天皇,一南一北。
所以说,当时的日本内部也是战火纷飞,甚至于还有人会前往我国的沿海地区谋生。
却不料,明面上是谋生,实际上却是海盗,主要掠夺海上船只运载的货物。对于日本人这样的举动,无疑不是触摸到朱元璋的胡须,作为大明王朝的皇帝,自然是不允许有任何人在自家门口作祟。
于是,朱元璋在给日本传输的国书当中也有提及此事,“顺我者昌,逆我者亡”。总归是希望对方可以停下手中的行为。
然而,这样的国书内容,让当时日本国的怀良亲王十分震怒,甚至于直接下令将朱元璋派来传递国书的使者处决,在最后也只是留下一个可以回去报信的人。
而日本传输的内容,可想而知便都是挑衅的语句,再加上使者的情况通报,让朱元璋勃然大怒。
两军交战不斩来使,是从古至今战场上最为重要的规矩,可是日本直接将使者处决,这一行为挑明了就是向大明王朝宣战。
所以说朱元璋的震怒也是在情理之中,如是说,一个小小的日本国都已经如此的狂妄,必须将它彻底地占为己有。
于是,朱元璋便想要下令攻打日本。然而,在朱元璋准备派兵攻打日本的时候,却被刘伯温及时制止,这其中又有什么奥义所在?
刘伯温誓死阻止朱元璋
刘伯温的理性以及大局观念早已根深蒂固,在听闻朱元璋想要征讨日本的时候,他便已经权衡利弊,将朝政的诸多情况与日本国的实力情况相互对比。
也是这般的思考之下,才会直接在朝中制止朱元璋的决定。出于刘伯温的反对,朱元璋不由得疑惑,反观刘伯温则是将自己的看法直接陈述朝堂,最终让朱元璋收回了成命。
其实,刘伯温对于日本也是深恶痛绝,对于朱元璋攻打日本也是表示十分赞同,但是唯一不支持朱元璋这样做的原因那便是国力。
首先,考虑到明朝刚刚建立,各地的势力并没有全部去除干净,加之前元的余孽以及地方割据武装还留有尚存,这样的局面是不允许前去攻打日本。
一旦攻打,整个大明王朝则会处于内忧外患的局面,无疑是雪上加霜。之后,考虑到日本这个国家的实力,虽说只是一个弹丸小国,但是其所在的地理位置十分特殊。
日本是处于汪洋大海当中的一个岛国,这样的一个国家,光是前去就需要消耗许多的国力资源。
加之,在元朝时期,忽必烈也曾几次攻打日本,但是依旧没有讨到任何的好处,甚至于被那所谓的“神风”直接阻挡的去路。这样的先例,更是说明战斗的吃亏。
最后,一旦明朝直接东征,不考虑其他的因素,则会自取灭亡,甚至于刚刚建立不久的朝代直接走向下坡路。
当然,胜利的话还可值得一提,要是失败,一切的一切都是明朝承担不了的后果,基于这三点的原因,朱元璋终究将自己的想法摒弃在了脑海之中,
他自己也明白,自己作为明朝的君主不能够意气用事,需要考虑到明朝的子民,同时现如今最为紧要的是加紧壮大明朝的根基。
针对于使者被杀一事,朱元璋随后也只用了“不知王朝兴替”几个字将事情草草地掩盖过去。
随着时间的飞逝,明朝也发展到了鼎盛时期,朱元璋在派去日本的使者虽然没有再一次的受到杀害,但是日本国的怀良亲王依旧还是大言不惭的口气。
最终的局面
这让朱元璋更是郁结于心,想要攻打日本的念头再次复活,但终究还是受到了刘伯温的劝阻。
这一次,朱元璋又为了国家的大局发展将这一事情隐忍了下来。与此同时,在攻打日本的路途当中,朱元璋一次又一次的听从刘伯温的劝阻,甚至之后将日本列入到大明朝“不征之国”的行列名单当中。
从后来的明朝发展来看,哪怕在之后,明朝的海洋力量已经可以匹敌,但是依旧没有再次去攻打日本,比如明成祖朱棣时期。
经过这一件事情之后,朱元璋也将战争的主力转移到国内的生产发展之上,自己也在短短几年之中,将国家恢复了生机,而百姓也开始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
当然,这样的局面也就是最好的局面,换而言之,要是当初刘伯温并没有制止朱元璋的命令,让朱元璋派人前去攻打日本。
或许一切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世人没有更好的生活,而自己或许也是成日的在战火之声中来回穿梭。
更甚至,大明王朝会因为征讨日本这个弹丸小国而空耗国力,最终将大明王朝给拖垮!
从这样一件事情来看,朱元璋虽然是贫苦农民家庭出身,但是他在用人、采纳建议方面,非常的有眼光、有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