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数千年的政治史上,外戚是始终不可忽视一支重要势力。特别是在西汉王朝,吕氏、窦婴、田蚡、卫青、霍光、王莽外戚集团“你方唱罢我登场”,他们围绕着权力进行的殊死斗争,其惨烈程度丝毫不亚于皇权争夺。其中,以卫青为核心的外戚集团和其延续霍氏家族,影响西汉王朝政局长达半个世纪,甚至对后世也产生了极为深远的重要的影响。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他们的兴起与消亡的传奇故事。
01、卫氏外戚集团的崛起
要说卫氏外戚集团,还得从汉武帝的姐姐平阳公主说起。可以说,没有平阳公主,就没有卫氏的崛起,也就无从谈起这段传奇故事。
话说在汉武帝姐姐平阳公主府上有一位叫卫媪的女仆,长得样貌如何不得而知,但大概率是比较漂亮的,而且特别能生养,先与一个卫姓男子生了三个女儿,分别叫卫君儒,卫少儿、卫子夫,后来又和一个叫郑季的男人私通,生下一个儿子叫卫青。
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卫媪的这些孩子也和他们的母亲一样,自小就在平阳公主府中作奴仆,其中卫子夫作歌女,而卫青则是身份低微的骑奴,主要任务就是为公主牵马,甚至出行时充当人肉上马凳。
如果没有后来发生的那场邂逅,她们将在平阳公主府中终生为奴,最终像一粒微尘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不会留下一丝痕迹。
可偏偏就发生了那场邂逅,一切来得那么突然,甚至有点措不及防,但又好像这一切都应该发生,一场跌宕起伏的历史传奇将从这里拉开帷幕。
这场邂逅发生在建元二年(前140年),汉武帝登基刚刚两年,朝廷的大权还掌握在太皇太后窦漪房手中。他的皇后是姑姑馆陶长公主的女儿阿娇,两人虽说是青梅竹马,但此时的阿娇已经不是当年那个让他愿意“金屋藏娇”的表妹,而成了让人躲之不及、骄横跋扈的霸道皇后。因此,无所事事又郁闷至极的少年天子只能整日走马宴饮、肆意享乐。
这一日,汉武帝从霸陵祭祖回来,顺道就拐进了姐姐平阳公主府上。平阳公主自然是盛情款待,歌舞酒宴一股脑都拣最好的上了,但汉武帝却仍然闷闷不乐。作姐姐的自然知道弟弟的心思,就把新调教好的歌女卫子夫唤了出来,在席间为汉武帝献上了一曲歌舞。
这卫子夫正值含苞待放的豆蔻年华,万般娇媚中带着几分羞涩,千般妖娆中不乏清新纯真,十七岁的少年皇帝深深迷上这个初涉世事的舞娘。一曲歌罢,平阳公主就顺势让卫子夫去伺候汉武帝更衣,少年天子乘势临幸了心仪的美人,满心欢喜又恋恋不舍地起驾回宫了。
平阳公主自然识趣,当夜就把卫子夫送进了宫。进宫后的卫子夫很争气,接连为武帝生下了三女一男四个孩子。没有生下一儿半女的阿娇最终被废,卫子夫于元朔元年(前128年)被立为皇后,她的儿子刘据被立为太子。
就这样,卫子夫首先完成了人生逆袭,从女仆歌女登上了母仪天下的高位,卫家的兄弟姐妹们也开始进入了加官进爵的快车道,最终形成了权势显赫的卫氏外戚集团,影响了汉家半个多世纪的政治走向。
这个集团的核心人物就是卫青。卫子夫进宫以后,他也被汉武帝安排在建章宫做事。当馆陶公主母女听说卫子夫得幸有孕后,恨得牙齿直痒痒,但又拿卫子夫没办法,就企图谋杀卫青予以报复,幸亏被其好友公孙敖带领1000士兵抢了回来。
汉武帝听说此事后十分愤怒,特意加封卫青为建章监、侍中,其母亲和兄弟姊妹都跟着沾了光,几天之内被连续赏赐多达千金。卫家大姐卫君儒嫁给了太仆公孙贺,二姐卫少儿嫁给了詹事陈掌(陈平的孙子),他们都是爵位显赫的高门大族。在此之前,卫少儿与来平阳公主府中办事的当地官员霍仲孺私通生下了霍去病,霍仲孺归家后和妻子又生了一个叫霍光的儿子。这些人构成了卫氏外戚集团的核心,后又围绕霍光形成了更加强势的霍氏外戚集团,对大汉王朝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卫青就这样从平阳公主的骑奴成了朝廷高官,汉武帝又对其刻意培养,直到他在朝堂上和公卿大夫们辩论军国家大事游刃有余,用十年的时间把卫青培养成了一名出色的高级干部,官至太中大夫。
元光六年(前129年),匈奴兵犯上谷,汉武帝拜卫青为车骑将军,从上谷出兵;骑将军公孙敖从代郡出兵,轻车将军公孙贺从云中出兵,骁骑将军李广从雁门出兵,各带10000骑兵同时对匈奴发起进攻。
这一战是汉武帝对匈奴发动的第一次全面战争,他对四人寄予了厚望。但在此战中,公孙敖丢了七千骑兵,李广被匈奴俘虏后逃归,公孙贺根本没有见到匈奴兵。只有卫青一军直捣龙城,俘敌700多人,取得了辉煌战果,他也凭此军功封关内侯,奠定了自己在朝中的地位。
这一战的胜利,打破了汉朝立国以来对匈奴的恐惧心理,拉开了汉朝对匈全面作战的序幕,卫青从此平步青云,开启了开挂人生。随后,他又先后七次带兵出征,把匈奴主力赶出漠南,因军功累次加官进爵,官至大司马大将军,进封长平侯、食邑17600户。三个儿子也跟着受封侯爵,长子卫伉封宜春侯,次子卫不疑封阴安侯,就连尚在襁褓中的三子卫登也受封发干侯。部下裨将及校尉封侯九人、特将者十五人,成为汉武帝最为倚重的军事将领。
也就在这一年,霍去病第一次跟随卫青出击匈奴,任票姚校尉,带领八百轻骑前出大军数百里,斩首捕虏二千二十八级,斩杀单于大父、季父、臣相等重要人物,因功受封冠军侯,食邑2500户。卫氏外戚集团的又一颗将星卓然崛起,一出场就光芒四射,成为继卫青之后又一个让匈奴闻风丧胆的英雄。
此后,霍去病又多次带兵出征,屡战屡胜、从无败绩,先后斩杀匈奴折兰王、卢侯王、浑邪王,降服休屠王,夺得河西走廊,为大汉凿空西域创造了条件。因此,他虽然年纪轻轻,但因为战功累累,已经和舅舅卫青一样到了封无可封的高位。为此,汉武帝专设了大司马的职位,封其为大司马骠骑大将军,和大司马大将军卫青地位相当,甥舅两人基本掌握了大汉王朝的全部兵马。
不过,有一句话叫作天妒英才,霍去病这位震铄古今,曾经夺得匈奴祭天小金人、封狼居胥山,让匈奴人发出
“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
哀叹的少年英雄,在最后一次出征匈奴的过程中,于元狩六年(前117年)突然身亡,年仅24岁,成为卫氏外戚集团第一个去世的人。
但霍去病在第二次征伐匈奴得胜而归的路上,专门登门看望了自己的生父霍仲孺,为他购置田宅,谋取官职,并把同父异母的弟弟霍光带到了长安,成为汉武帝身边随侍左右的亲信,为卫氏外戚集团的二次中兴埋下了伏笔。
02、卫氏外戚集团的衰落
西汉王朝政治上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外戚干政,汉武帝对此有着切肤之痛。在他登基后的很长时间内,朝政都被太皇太后窦漪房、皇太后王娡以及她们在外朝的代理人窦婴、田蚡(王娡同母异父的弟弟)把持。因此,他对外戚坐大始终抱有异乎寻常的戒心,即便是卫青这样对他忠心耿耿、谨小慎微的外戚也是一样,总要时不时地都要敲打一下。比如,卫青有一次在武帝面前为豪侠郭解求情,就让汉武帝一句话给呛了回去,不但没给他面子,还灭了郭解全族(具体请参阅本人2022年1月23日发文),借此警示卫青始终谨遵为臣之道,不能丝毫逾矩。
日中则昃、月满则亏。卫青也深知这一点,无论自己功勋再大、地位再高,都始终谨守臣子本分,处处低调谨慎,即便是自己能够决断的一些事情,他都要请旨后才敢执行,从来不敢专断,而且也从来没有像窦婴、田蚡那样飞扬跋扈、贪赃枉法的行为,在武帝面前和朝野上下完全就是一副人畜无害的温驯模样。
同时,在功成名就之后,卫青还娶了他原来的主子、汉武帝的亲姐姐平阳公主,又给自己加了一层安全保险。另外,卫青在朝中、军中口碑极好,从不给别人留下诬陷自己的把柄。因此,汉武帝没有任何理由整治他,他因为谨慎低调得以善终,死后享受了无比尊崇的哀荣。
卫青死后,汉武帝开始从外围入手,一步步瓦解这个庞大的外戚集团。首当其冲的就是卫家大姐卫君儒的丈夫公孙贺和儿子公孙敬声,这对父子把整个卫家带入了万劫不复的境地。
公孙敬声此人本事不大,却胆子不小,是个典型的官二代、纨绔子弟,坑爹、坑舅、坑姨,一坑到底。他仗着自己是皇后的亲外甥、丞相的亲儿子,擅自挪用军饷1900万钱,事发后被捕下狱,性命几不可保。
此时,长安还有一个被称为“阳陵大侠”的豪侠朱世安,屡屡“以武犯禁”,搅得汉武帝烦恼无比。公孙贺为了营救自己的宝贝儿子,上书汉武帝用缉拿朱世安归案,换自己宝贝儿子一条性命,汉武帝答应了他的这个请求。
于是,公孙贺动员了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没用多长时间就把这个“阳陵大侠”缉拿到案,公孙敬声如愿以偿地走出监狱的大门。但是,令所有人没有想到的是,这件事却直接导致了卫氏外戚集团的覆灭。
原来,这个朱世安虽无官无品,但能量不小。他在狱中给汉武帝上书告发公孙敬声与武帝女儿阳石公主私通,在天子驰道上埋藏木人以诅咒汉武帝等一些列足以灭族的大罪,用他的话来说就是:“丞相祸及宗矣。南山之竹不足受我辞,斜谷之木不足为我械。”
诅咒天子可是十恶大罪,汉武帝果然勃然大怒,下诏把公孙贺父子,阳石公主,诸邑公主(卫子夫所生),卫青长子卫伉全部诛杀,只留下了当时尚未成年的次子卫不疑和三子卫登,卫氏一族在朝廷上的势力遭受重创。
其实,汉武帝对卫青一族的崛起始终抱有戒心,在卫青生前他已经通过培养霍去病而有意疏远他,只不过由于卫青谨慎小心而且手握重兵,所以始终没有动手清除,但有意敲打则十分明显,除了前面讲到的郭解事件外,他还于元狩元年(前116)年,借“无符籍妄入宫”的罪名剥夺了卫伉爵位,后来又因为所谓“坐酎金”的罪命,剥夺了卫不疑和卫登的爵位。而当时的兄弟俩都不满12岁,根本不知道“坐酎金”为何物,就这样莫名其妙失去了爵位,从此史上再无记载,是死是活终究成谜。
但这只是一个开头,接下来发生的一系列事件才能称得上真正的血雨腥风。
03、惨烈的巫蛊之祸
宫外的卫氏一族基本上被一网打尽了,但卫子夫依然是中宫之主,她的儿子、卫青的外甥刘据也依然身居太子之位。不过,这时候的卫子夫已经不再年轻貌美,汉武帝的宠爱已经转移到更为年轻的王夫人,钩弋夫人等人的身上,宫外又失去弟弟卫青这棵大树,卫子夫的地位岌岌可危。
这时候的汉武帝也步入了老年,身体状况越来越差,对一切影响自己生命健康的事情格外敏感,哪怕是巫蛊诅咒这类捕风捉影的事情,还是同床共枕几十年的皇后和骨血相连的亲身儿子,只要对自己生命健康不利,他都不会轻易放过,这个执念给了一些别有用心之人兴风作浪良机。
正因为如此,汉武帝在诛杀了公孙贺父子、阳石公主、诸邑公主、卫伉等一干人之后,仍然死死抓住巫蛊这件事不放,任命自己的宠臣江充为“调查组长”继续彻查此案,制造了让数万人丧命的“巫蛊之祸”。
江充此人心术不正、阴险毒辣,靠告密得到汉武帝信任,在长安城中作威作福、恣意妄为,就连馆陶长公主、太子刘据他都不放在眼里,更何况其它宗室和大臣,但由于汉武帝宠信,谁都拿他没办法。
江充也清楚自己得罪的人太多,害怕武帝一旦驾崩,自己将死无葬身之地。所以,他要抓住一些机会,除掉对自己不利的所有人,其中就包括太子刘据。
江充接手这个案子的时候,汉武帝正在甘泉宫养病,他借机上奏说这病是由巫蛊作祟而起,而且未央宫中有巫蛊之气。因为对巫蛊的过分敏感,江充一席话让汉武帝失去了理智,授权江充可以运用一切手段,审查包括皇后和太子在内的每一个人。
得令后的江充先从后宫中妃嫔入手,大行诬陷迫害之能事,他指使胡人巫师到处挖掘,搜寻地下埋的偶人,又抓捕夜间祷祝和自称能见到鬼的人,还让人在一些地方泼上血污,假造巫蛊现场。对收捕到的所谓嫌疑人,施加铁钳烧灼的酷刑,强迫他们互相诬告,最终牵连到了皇后卫子夫身上,并亲自带人在皇后宫中掘地三尺,寻找用于诅咒武帝的小木人,几乎挖遍了每一寸的土地,堂堂大汉王朝的皇后居然连放一张床的地方都没有留下。
其实,江充的真正目的是通过诬陷皇后卫子夫而达到扳倒太子的目的。所以,在后续对太子宫的搜查中,很顺利地挖出了一个桐木小人,坐实太子诅咒汉武帝的“事实”。
惊恐万分的刘据无法自证清白,就指示手下捉拿江充并亲临斩首,把那些为虎作伥的胡巫活活烧死在上林苑中,好好地痛快了一把。事后,太子却越想越怕,便矫诏发兵自卫,就创下更大的祸端。
汉武帝闻报太子作乱后,即刻命令丞相刘屈嫠调兵平乱,双方在长安城中混战五日,导致数万人死亡。最终,太子兵败后悬梁自尽,太子良娣及二子尽皆被杀,只留下一个尚在襁褓中的孙子,被廷尉监丙吉隐藏下来得以存活,后来被霍光扶上皇位,就是后来的汉宣帝。
太子死后,皇后卫子夫自杀身亡。江充炮制此案不仅牵连致死数万人之众,而且害得汉武帝父子骨肉相残,是西汉历史上最大的冤案,史称“巫蛊之祸”。后来,武帝自己渐渐觉悟,下令夷灭江充三族,在太子被害处作“归来望思之台,以表哀思。
至此,卫氏外戚集团烟消云散,但有一个人因为和卫氏没有血缘关系而活了下来,在汉武帝去世后成了大汉王朝真正的掌舵者,成了继卫氏之后又一个势力强大外戚集团。他就是我们前文两次提到的霍光,他虽然和卫氏没有直接的血缘关系,但和卫氏有着无法割裂的紧密关系,所以也可以看作是卫氏外戚集团的延续。
04、霍氏外戚集团的兴起与覆灭
“巫蛊之祸”后太子死了,但大汉江山还要传承,立谁当太子,又成了一个新问题。
当时汉武帝还有四个儿子存世,分别是燕王刘旦、广陵王刘胥、昌邑王刘髆和幼子刘弗陵。但刘旦性子太急,刘胥奢靡无度,剩下的太子人选就只有刘髆和刘弗陵二人。于是,刘髆的舅舅贰师将军李广利和亲家丞相刘屈氂一起积极运作,希望刘髆能早日登上太子之位。
但刘屈氂的夫人却犯了个最愚蠢的错误,不但让刘髆无缘太子之位,还断送了自家丈夫的性命。原来,她在家弄了些小人诅咒汉武帝早死,结果被人告密,导致刘屈氂被腰斩,李广利一看事情不妙,在前线投降了匈奴,后被人暗杀身亡。
最后就剩下了刘弗陵一人,顺理成章被武帝立为太子,为了防止自己死后大汉王朝主少母壮,吕后之事重演,汉武帝在立其刘弗陵为太子的同时,赐死其生母“钩弋夫人”赵婕妤,遗诏霍光、金日磾、上官桀、桑弘羊辅政。
后元二年(前87年)二月十五日,刘弗陵登基称帝,是为汉昭帝。大将军霍光领尚书事、主持国政,车骑将军金日磾、左将军上官桀为其副手。朝廷事务无论大小均由霍光定夺,霍氏外戚就此崛起,或者说卫氏外戚集团迎来了二次中兴。
汉昭帝登基后不久,金日磾因病去世,和霍光一同辅政的就剩下上官桀和桑弘羊了。为了加强政治联盟,上官桀的儿子上官安娶了霍光的女儿,生下女儿上官氏。后来上官桀想让这个孙女作汉昭帝的皇后,但霍光不同意,于是上官桀绕开霍光,通过盖长公主(汉昭帝的姐姐)积极运作,还是让上官氏当上了皇后,由此和霍光产生了嫌隙。
孙女当上了皇后,上官桀父子开始野心膨胀,联合桑弘羊、燕王刘旦、盖长公主,妄想通过政变除掉霍光,结果被霍光反杀。上官桀和桑弘羊被灭族,燕王刘旦和盖长公主自杀。从此以后,大汉朝政完全落入霍光手中,他成了大汉朝实际上的皇帝。
汉昭帝在皇位上总共坐了十三年,于元平元年(前74年)年驾崩,因为没有留下子嗣,霍光拥立昌邑王刘贺继位。但刘贺却一点也不争气,继承皇位后非但不去高庙祭拜,而且还带着自己的亲信在宫中饮酒作乐,一点没有皇帝应有的样子,仅仅27天后就被霍光给废掉了,史称汉废帝。也就是近年来因为墓中出土黄金珍宝无数而大火了一把的“海昏侯”。
废了刘贺以后,霍光找到了太子刘据的孙子刘病已,这就是汉宣帝。登基以前,刘病已一直生活在民间,是一个完完全全的平民,没有任何政治背景和靠山,所以只能对霍光言听计从,王朝的大权依然操持在霍光手中。
汉宣登基后,霍光为了进一步巩固自己的权力,想让自己的女儿霍成君进宫当皇后,但宣帝却想立自己在民间时的结发妻子许广平为皇后。霍光表面同意了,却暗地里派人害死了许广平,最后还是把自己的女儿霍成君强塞给汉宣帝立为皇后。
汉宣帝深知自己没有任何能力与霍光对抗,只能乖乖接受他安排,做一个大汉朝名义上的皇帝。此时的霍光,已经成了标准的外戚,威望和势力超过了武帝时期的卫青。
汉宣帝地节二年(前68年),霍光走完了他风光无限的一生,上官太后和汉宣帝亲自为他主持葬礼,按照皇帝级别配葬于茂陵。
霍光去世后,汉宣帝正式亲政,开启了真正属于自己的皇帝生涯。感觉到大权旁落的霍家子孙密谋作乱,事发后于地节四年(前66年)被满门抄斩。霍氏外戚集团被彻底清洗,只有霍光的一个女婿金赏(金日磾次子),因主动揭发霍氏作乱而免于一死,皇后霍成君也被汉宣帝给废了。
至此,延续了半个世纪的卫氏外戚集团完全覆灭,但其历史影响却流传了2000多年。
05、简单作个总结
“外戚专权”或“权臣当道”始终是历朝历代对皇权的最大威胁,许多王朝的重大政治危机或者衰败崩塌都与此息息相关。因此,皇权与外戚的斗争也几乎贯穿了几千年的帝制历史,外戚几乎都被打上了霸道、专权、奸佞,甚至祸国殃民的烙印,但卫氏外戚集团似乎是一个例外。
一是权倾朝野而不敢独专。
卫青虽然权倾一时但始终谨慎低调,从不敢越雷池半步,始终对汉武帝和大汉王朝忠心耿耿,所以能够全身而退、得以善终。霍光秉政时期虽然专权,但作为大汉王朝实际上的执掌者,他如果不把权柄牢牢抓在手中,可能早就被其它野心家干掉了,实际上他的专权也是为了自保。
二是操持权柄而不谋篡逆。
历史上的外戚、权臣之所以臭名昭著,是因为怀有篡位的野心,只不过有些成功了,有些失败了,但无论是卫青还是后来的霍光,却从未产生过这样的图谋,即便霍光死后家族被夷,但本人还是被汉宣帝排在麒麟阁功臣首位而不名,只谓“大司马大将军,姓霍氏”,以示至上尊崇。
三是居功至伟而影响深远。
卫青、霍去病先后舍生忘死十数次远征匈奴,使漠南再无匈奴王庭,将河西走廊纳入汉朝版图,为张骞凿空西域创造了条件,让大汉王朝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强大国家。而霍光历经三朝,有废立的权力和势力,但始终忠于大汉王朝,成为后世人臣效法的示范榜样,美名流传千古。
四是虽然忠心但难逃覆灭。
虽然卫青、霍去病都得以善终,但其子孙却都受到的清算甚至清洗,其实这都是历史的必然,无论是汉武帝诛杀卫氏家族,还是汉宣帝清洗霍氏家族,本质上都是为了防止外戚专权,因为西汉王朝200年始终无法逃脱“外戚专权”的魔咒。因此,外戚一旦坐大,不论忠诚与否,最终都难逃被清算的命运。
纵观大汉王朝,虽历代帝王都对外戚专权极为敏感、全力打压,但最终还是被外戚王莽篡位取代。也许真的应了那就话:冥冥中,自有天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