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当中有三绝,智绝诸葛亮、义绝关羽、奸绝曹操,其中知名度最高,民间形象最好的当属诸葛亮。
诸葛亮羽扇纶巾,运筹帷幄,料事如神,留下了“三顾茅庐”、“火烧新野”、“借东风”、“草船借箭”、“智激周瑜”、“舌战群儒”、“八卦阵”等脍炙人口的民间典故。
但《三国演义》毕竟是小说,虽然对主要历史事件的描写大体准确,可是在人物刻画方面就比较天马行空了,真实的诸葛亮可没有那么神,不过论到对忠诚和智谋,他在整个三国历史中也算得上是数一数二的英雄了。
诸葛亮的前半生辅佐刘备东征西讨,夺下荆州、益州,雄霸一方,麾下有“五虎上将”,与北方的曹操,东边的孙权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然而在关羽“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被杀后,蜀汉的国运便急转直下,张飞被叛将杀害,刘备急于向东吴寻仇死在了白帝城,将年幼的储君托付给了诸葛亮。
此后,诸葛亮便成为蜀汉政权的实际控制人,他定下的国策就是“联吴抗曹”,从建兴5年到建兴12年,6次出兵北伐曹魏。
只可惜天命不在蜀,因为种种原因,6次北伐全都失败了,诸葛亮也终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星落五丈原。
在这6次北伐中,最接近成功的恰恰是第一次。
公元227年3月,诸葛亮率大军进驻汉中,正式揭开了北伐的序幕,这场战役蜀国准备充分,兵强马壮,士气很高。
诸葛亮踌躇满志,准备一举拿下长安、洛阳,实现兴复汉室的梦想。
这次北伐曹魏方面还有个内应,此人名叫孟达,驻守新城。
新城位于湖北十堰一带,包括房陵、上庸、西城三郡,又称东三郡,地处汉水和长江之间,此处城池险峻,是三国的兵家必争之地,战略价值极高。
北伐之前,诸葛亮亲笔写下十几封劝降书招抚孟达。孟达一口答应,只要蜀军发兵,自己就立刻发动兵变,配合北伐行动。
如此看来,蜀国这次北伐占尽了天时地利,就算不能一次性扫平魏国,起码也可以开疆拓土,拿下北方大量土地和城池。
但真实情况却是孟达还没来得及反就被司马懿带兵清缴,完全没发挥作用,马谡又来了个火上浇油,丢了街亭,导致第一次北伐彻底失败。
孟达既然已经有了反心,为什么不干脆直接率兵投奔诸葛亮,他的叛徒身份又是如何暴露的呢?
我们先来看一下孟达的履历,他是汉中扶风人,最早是刘璋的部下。
建安十六年,曹操发兵攻打益州,刘璋知道自己不是对手,于是派出他的两员得力干将法正、孟达二人到荆州找刘备求援,从此这两人便正式归入刘备麾下效力。
建安十九年,刘备接管益州,封孟达做了宜城太守。
刘备跟曹操在用人方面很不一样,曹操是唯才是举,而刘备则更重视人的出身,看中哥们义气。
所以刘备始终只信任自己的旧部,主要是荆州集团的那一拨人,而作为当地土著的益州士人,则一直不太受待见。
《三国演义》中的刘备给人的感觉是宽厚仁慈、温文尔雅的,可现实中的他却是个疑心很重的人,只要被他打上“不值得信任”的标签,恐怕一辈子都很难翻身,孟达就是其中之一。
封建社会是典型的人治社会,如果孟达聪明的话就应该知道,既然领导不信任你,你就老老实实做人就好了,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可是孟达偏偏是个要强不认命的人,建安二十四年,孟达带4000人马攻打房陵,在他出色的指挥下,房陵太守蒯祺被杀,城池易旗,随后孟达剑锋一转,又去攻打上庸,果真是个勤奋又努力的好员工。
捷报传到刘备耳中,皇叔没有露出半分喜色,反而陷入深深的担忧。他本就不信任孟达,现在这人立了功更是不好控制,刘备担心他拿下房陵、上庸后造反,于是派出自己的养子刘封去上庸,名为支援,实为制约。
孟达和刘封攻破上庸后,按理说应该论功行赏,可是刘备更是“谜之操作”让人看不懂了,刘备授予刘封为副军将军,可是孟达却没有得到任何奖赏。
孟达这下彻底灰心丧气了,他觉得继续留在蜀汉,自己一定不会有善终,所以已经暗中计划投奔曹魏。
可是叛变毕竟是有风险的,刘封还在旁边盯着呢,万一露出马脚,可能当时就人头落地。
恰在此时,吕蒙白衣渡江,关羽腹背受敌,刘备下令孟达、刘封带兵去救。
如果当时上庸房陵真的能及时派兵援助,关羽说不定能够逃出生天,整个三国的局势可能就此改写。
但是孟刘二将分析局势后,觉得不能救,原因是东三郡刚刚平定,需要安抚,如果把部队都派出去,很有可能鸡飞蛋打,不但救不出关羽,好不容易打下的地盘也要丢了。
没有听从刘备的军令去救关羽,孟达心知自己已经没有退路,刘备本来就看自己不顺眼,现在关羽一死,回到成都只有死路一条。
于是孟达毅然降魏,后带兵攻打刘封占领的上庸郡。
刘封本来就不是孟达的对手,再加上申耽、申仪临阵叛逃,只能弃城逃跑,东三郡被孟达占领。
刘封因为没救关羽也没守住东三郡,回到成都后立刻被刘备赐死。
一直以来,刘备都对身边的人特别仁慈,能保就保,为什么对自己的养子如此决绝呢?
其实说起来刘封确实够倒霉的,孟达叛变的始作俑者正是刘备本人,但刘备不愿意承认自己的判断失误,孟达跑了,刘备只能找刘封当替罪羊。
孟达叛变蜀国,体现了蜀汉政权初期新旧矛盾的集中爆发,刘备对待人才不能一视同仁,过分看中亲疏远近,这才导致东三郡这等关键战略要地落在曹魏之手。
孟达在曹魏受到的待遇可比跟着刘备好多了,曹丕将房陵、上庸、西城三郡合并成一个新城郡,封孟达为新城太守。
让一个初来乍到的降将驻守如此重要的战略要地,曹丕的帝王气度果真非同凡响,这让孟达非常感动。
曹丕在位时期,孟达意气风发,仕途平坦,一直兢兢业业驻守新城,防御来自蜀国、吴国的进犯。
转折点出现在魏黄初七年(226),魏文帝曹丕去世,新上任的魏明帝不怎么待见孟达,没事就给他穿小鞋,还总拿当年投降叛逃的事情说事,这令孟达开始忧虑自己的前程。
诸葛亮是何等精明的人,而且曹魏内部也有他安插的卧底眼线,他明白孟达的焦虑正是蜀国的千载良机,于是便修书策反孟达。
《三国志·李严传》中有记载,亮欲引达以为外援,竟与达书曰:
“呜呼孟子,斯实刘封侵陵足下,以伤先主待士之义。组下量度吾心,不受冲说。寻表明之言,追平生之好,依依东望,故遣有书。”
翻译成白话可以这么理解,诸葛亮说:
“孟达啊,当年害你的人是刘封,不是先主,就算你记恨他们,他俩现在也都死了。听说你在曹魏过得不好,作为你的老朋友,我也很担心你在那边的前途。魏明帝曹叡跟曹丕不一样,他为人性格多疑,一定不会信任你这个蜀国降将,你不如趁机离开曹魏,重新回到蜀国的怀抱,这里才是你的家啊。”
诸葛亮觉得自己写信说服力不够,还让同为刘璋旧部的李严给孟达写去一封信,李严在信中表示:
“吾与孔明俱受寄托,忧深责重,思得良伴。”
意思是咱们当年同在刘璋麾下效力,如今我的压力很大,希望你能回来,帮帮老朋友。
诸葛亮也是希望通过李严之口表示,我不会打压益州本土士族,李严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孟达你就放心回来吧。
孟达收到诸葛亮和李严的信后,也是百感交集。
的确如诸葛亮所言,由于魏帝的不信任,他的处境已经非常危险,过不了多久,新城太守肯定要易主,到时候他就一点本钱都没有了,还不如趁着诸葛亮抛来橄榄枝的机会,回归老东家。
于是,在孟达《与诸葛亮书》中记载,孟达送给诸葛亮纶帽、玉玦各一块,表示自己归顺的决心。
然而,孟达并没有立刻宣誓起义,投奔诸葛亮,反而不停强调新城的地理优势,要给自己争取到更高的投降资本。《三国志》中的记载是:
“故孟达与诸葛亮书,善其川土沃美也。”
意思就是西城郡附近的坂月川物产丰饶,我带着这么好的地方投降,蜀国也得让我看到对等的诚意才行。
孟达的狮子大开口和左右摇摆让诸葛亮对他彻底失去了耐心,于是,公元228年诸葛亮派出一个叫郭模的人向魏兴太守申仪诈降,揭发孟达要造反的图谋,申仪本来就跟孟达不对付,便立刻把这个消息向朝廷汇报。
诸葛亮的本意有二:
其一,彻底断了孟达的退路,逼他立刻造反投蜀,也省的跟他讨价还价磨磨唧唧了。
其二,使一招借刀杀人计,让曹魏自己出兵清理门户。新城的防御工事非常完备,估计怎么也得打个两三个月,等到战事一起,他再率领蜀国大军北伐,就又多了几成胜算。
只是诸葛亮这么做,等于把孟达架在火上烤,无论是那种情况,孟达都是九死一生,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这就要说到9年前的往事了,公元219年,孟达攻打房陵时,诛杀了房陵太守蒯祺。
蒯祺和诸葛亮是亲戚,准确来说是诸葛亮的大姐夫。
看过《三国演义》的人只知道诸葛亮有一个哥哥诸葛瑾,一个弟弟诸葛延,分别在吴国和魏国效力,却不知道他还有两个姐姐,大姐的丈夫正是蒯祺。
孟达杀了诸葛亮的大姐夫,害得大姐守寡,后来又叛离蜀国,不救关羽,导致刘备发了疯一样去找东吴寻仇,还死在白帝城。
就算诸葛亮心态再好,也从骨子里恨透了这个两面三刀、不识抬举的孟达,这才使出这般“毒计”,倒也算不上毁了他正直公道的人设。
只是诸葛亮千算万算,还是没算过他的命中之敌司马懿,司马懿得到孟达要叛变的消息后,一边书信安抚孟达,一边暗中发兵将孟达所在的上庸城团团包围。
孟达本以为司马懿最快1个月才能到,结果人家星夜兼程8天就到城下了,神兵天降令他肝胆俱裂,急忙修书让诸葛亮派兵救援。
诸葛亮同样大吃一惊,立即让吴使通报吴王,与蜀一起发兵去救孟达。可是司马懿早有准备,分兵两路拖延吴蜀的主力部队,让援兵无法及时赶到上庸。
更匪夷所思的是,司马懿仅用短短16天的闪电战,就拿下了孟达口中牢不可破的上庸郡。
得知消息后,诸葛亮久久不语,他怎么都没想到,孟达居然如此不堪一击。
诸葛亮精通地理,他看过上庸的地形,那里三面河水,城外还有各种防御工事,城内也囤着重兵,按理说坚持个把月不是问题,可为什么16天就沦陷了呢?上庸要是这么好打,我还跟孟达谈个什么劲啊?
诸葛亮想的没错,如果孟达和司马懿摆开阵势去打,守城方还是占据巨大优势的,没有几个月的时间司马懿打不下来。
可问题就出在孟达与部下的思想不统一,《三国志》中的记载是:
“达甥邓贤、将李辅等开门出降”
手下部将的叛降是孟达速败的直接原因。
城门口,孟达被五花大绑,当众斩首。
孟达死后,魏国把新城的上庸、武陵、巫县合并为上庸郡,司马懿又把孟达手下的7000兵将调往幽州,远离了魏国边境,一举消除了边境隐患。
那么诸葛亮这条毒计是不是搬了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呢?
其实不然,诸葛亮可能是太了解孟达了,经过多轮书信来往,更是坚定了他自己的看法,他知道孟达绝不可能真心降蜀,北伐如果选择新城这个方向,很容易被孟达和吴国双面夹击,风险太大。
“诸葛一生从不弄险”是史书对诸葛亮的评价,与其冒险信任孟达,不如干脆除掉这个两面派,换一条大路进取,也许这就是诸葛亮的智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