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档《哪吒2》引领了中国电影市场的热潮,但紧接着,暑期档票房的表现成了大家关注的焦点。随着一系列影片定档,观众对暑期档的期待值越来越高。就在大家还在讨论哪个影片会是黑马的时候,布拉德·皮特主演的《F1:狂飙飞车》(以下简称《F1》)凭借强大的口碑率先突破,赢得了关注。该片在豆瓣上的评分已从8.5上升至8.6,口碑效应也持续发酵,预计将进一步推动票房。
说到赛车电影,虽然赛车粉丝众多,但要说打破历史票房纪录,似乎并不容易。像《极速风流》《GT赛车:极速狂飙》和《极速车王》这些近年比较成功的赛车电影,全球票房也不过数千万到两亿美元。而《F1》则采用了先进的技术手段,在传统的叙事框架内,呈现了一场前所未有的视听盛宴。
电影的“奇观”是它吸引观众的重要因素,而《F1》则独辟蹊径,把“视觉快感”提升到电影的核心。影片的奇观性超越了以往赛车电影追求速度感的常规方式,转而通过细致入微的技术细节和主观视角的沉浸式体验,让观众感受到前所未有的速度冲击。
导演科辛斯基,以往曾执导《创:战纪》《遗落战境》《壮志凌云2》,善于结合实拍与前沿科技,创造震撼视觉效果。不同于《极速风流》《极速车王》等影片,传统赛车电影依靠多机位拍摄、动静对比和音效等元素展现速度,《F1》则通过实际拍摄,在F1赛道上搭建IMAX摄影机,力求将赛车和赛道的每个细节真实再现。此外,影片还邀请了F1传奇车手汉密尔顿作为技术顾问,确保赛场上的技术细节真实无误。
在拍摄上,《F1》与以往的赛车电影最大的不同在于,剧组采用了先进的技术手段,突破了以往赛车电影依赖虚拟渲染的做法。IMAX规格的微型旋转镜头系统,陀螺仪稳定器,这些设备帮助捕捉赛车在高速度下的每个细节,例如轮胎摩擦,甚至是车手的晕眩感。影片不仅从赛车的外部构建速度感,更从车内的第一视角展现车手的真实体验,这也是该片与众不同的重要特点。
音效方面,影片同样做了精心设计。IMAX定制声混和12声道扬声器,结合汉斯·季默的配乐,让引擎轰鸣、排气爆发、轮胎碎石的声音层次分明,带给观众全方位的听觉冲击。
至于剧情部分,虽然《F1》讲述的仍然是赛车电影常见的双雄模式,讲述了桑尼·海耶斯和车队新秀乔舒亚·皮尔斯的故事,但电影的深度却超出了简单的竞速对决。桑尼不仅要克服外界的挑战,更需要在与自我的斗争中实现自我救赎。影片最终并没有按照传统的套路,安排一个经验丰富的老手来辅佐新秀,而是让桑尼在自我挣扎与追求中获得了最终的胜利,这种处理让人感到别具一格。
《F1》的结局没有任何狗血的情节,桑尼的最终目标并非简单的冠军,而是追求与赛车合一的极致体验。这种情感上的升华让电影远远超出了传统赛车电影的框架,给人一种心灵上的震撼。
虽然《F1》的叙事结构可能被认为有些老套,但影片无疑在影像表现上做出了极致的突破。影片不仅在技术上表现出色,其流畅的节奏、细腻的情感也让它具备了吸引观众的能力。电影的争议提醒我们,视觉性依然是电影最核心的竞争力。而好莱坞的技术投入与工业化的制作流程,正是让这些电影能够在全球市场中脱颖而出的关键。
总之,《F1》不仅仅是一部赛车电影,它是对电影呈现新方式的探索,是对观众感官体验的一次全新突破。
作者|侯东晓(杭州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媒学院教师、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