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人的诗中把秦始皇嬴政、汉武帝刘彻、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赵匡胤、成吉思汗铁木真并列为五个最著名的帝王,排第一梯队。而我的观点很明确,嬴政和刘彻名不副实。
首先我们来看嬴政,秦政的时候已经是237年了。这时候秦国已经将战线推到东郡与齐国接壤了,齐国是拥秦的投降派当政。反秦的五国已经被南北切为两段,最后一次五国攻秦也被庄襄王和吕不韦粉碎了。
此时秦国已经完全掌握进攻主动权,国力超过五国之和,六国只能等着挨收拾没有主动进攻能力了。秦始皇的统一用贾谊的说法是“奋六世之余烈”,用王立群的说法是“水到渠成“,只要不是太昏庸的人,凭借实力碾压就能从容统一。
嬴政的统一只是顺势而为,并且唯一的昏招用李信20万大军攻打楚国还是嬴政坚持的,结果被项燕反杀全军覆没。但是秦国实力雄厚到还能继续派王翦带60万大军灭楚。
仔细研究就会发现统一后的一系列大一统举措,包括文字,度量衡,法律等等,只是将六国的制度通通改为秦制而已。并没有采取吕不韦计划的兼容并蓄,取百家之长。也没用将秦制改造的适应大一统的局面。
这只是盲目自大和对六国文化的蔑视,不仅无益于统一,反而会引起六国人的极大反感,反而是伤害统一的行为,所以几百年努力强盛起来的秦十余年土崩瓦解,并且瓦解的非常彻底,连复国势力都没有。而嬴政的一系列暴政就不用多说了,你懂的!
而汉武帝最大的功劳是打匈奴。我不是说匈奴不该打,确实该打,但是刘彻的仗打的确实一塌糊涂,我的评价是杀敌一千,自损五万。
根据《史记》和《汉书》的记载,从人口比例看匈奴损失了大约八分之一的人口,而汉朝损失了大约三分之一的人口。从具体数量看,匈奴大约损失了20万人,汉朝损失了大约1000万人。
汉武帝自身并不懂军事,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汉匈开战的“马邑之谋”,汉军出动了30万大军,并且有边地军队,有朝廷军队,还有诸侯军队,但是居然没有前敌总指挥,汉武帝在千里之外遥控指挥。结果自然是30万大军徒劳无功。
汉武帝不懂军事没问题,放权给前线大将,哪怕权臣也行,让他们有自主权,名将自然会涌出。但是汉武帝不懂还不肯放权,功劳是自己的,错误是将领的,跟大队长一个德行。
哪怕是卫青和霍去病,也是汉武帝刻意提拔扶植起来的,出道就是统兵的将领,起点其实就很高了,并不是像白起那样起自行伍靠军功起来的。
刘彻的意思很简单,我愿意提拔奴隶也能做大将军,我不愿意提拔你,李广也只能当诱饵当炮灰,这是在宣扬皇帝的个人权威,而并不是从国家利益角度考虑战争,所以司马迁直接将他们俩归类为外戚。
卫霍好歹也算争气,但是李广利这样的外戚,第一次西征8万人几乎全饿死,第二次西征13万人饿死12万出头,就这还继续重用,只是因为刘彻宠爱李夫人,最李广利终投降了匈奴。
所以整个汉匈战争出现大量无谓的死亡,这上千万汉朝子民的死亡不是匈奴造成的,是刘彻的暴政造成的。
唐太宗李世民是18岁参与晋阳起兵,接连消灭薛仁杲,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等割据势力,尤其虎牢关之战以数千人击败并俘虏拥有十余万大军的窦建德,军事能力不亚于韩信,是李唐统一的第一大功臣。
唐太宗外战战绩也丝毫不逊色,先后消灭东突厥,薛延陀,龟兹,高昌,吐谷浑,关键被灭的各族是心服口服,尊李世民为天可汗。刘彻打了几十年匈奴对方也没有服软。
而唐太宗在取得比汉武帝漂亮的多的外战成绩的同时,国内不仅没有像汉武帝那样民不聊生,反而是君明臣贤,蒸蒸日上的“贞观之治”。
宋太祖赵匡胤更是出身行伍,不仅没有嬴政刘彻的天然王位,连李世民的贵族身份都没有。是凭借一刀一枪的军功混到的高级将领的位置,接着黄袍加身的。
与赵匡胤类似出身的刘邦和朱元璋都大杀功臣,但是赵匡胤采用了“杯酒释兵权”的温和政策,没有对不起一起患难的老兄弟。
并且制定了一系列温和的,有利于帝国长治久安的政策,确立了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原则,这才有宋朝登峰造极的繁荣。所以大量西方学者不认为宋朝是封建社会,而是东方式的民主资本主义社会。
而成吉思汗铁木真更是白手起家,凭借个人顽强的个性,高超的指挥艺术,宽厚的胸襟,虽然无数次失败,又不屈不挠的继续战斗,对蒙古民族的形成有关键性的影响。
铁木真建立的蒙古帝国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对世界的影响也是无与伦比的。以至于今天的黄种人又被成为蒙古利亚人种,就是发达的欧美也在基因里深深刻上了蒙古恐惧症。
我的观点是嬴政和刘彻的功绩,更多的是建立在前人的基础上,靠自己才能的部分并不是关键的,并且都是刻薄寡恩之人。崇拜这种人的人我只能说奴性太重,只能说人家命好,跟咱们有什么关系?
而李世民,赵匡胤,铁木真的成功,更多的是靠自身的魅力和努力得来的,这才对我们有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