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年,蒙古、南宋联手,攻克蔡州,金哀宗自缢而死。金国灭亡,但留在各地的金军依然顽强抗击蒙古,不愿意拱手让出城池,他们一度想归顺南宋,可惜朝廷不愿意接纳,汪世显就是例子。
汪世显,蒙古汪古部人,金国名将,骁勇善战。1224年,金哀宗继位,强化关河防线,以潼关、黄河为要塞,阻挡游牧骑兵。汪世显镇守巩昌,是陕甘抗击蒙古的重要力量,屡立战功。
1232年,拖雷、速不台武力借道,打穿南宋汉中,进入唐州、邓州。完颜仲德急忙回京勤王,汪世显全权负责巩昌军务。金哀宗担心蔡州守不住,打算迁都陕甘,然后夺取四川,建立新的基地。
汪世显能打,但金哀宗并不人心他,对金国而言汪古部就不靠谱。如此,金哀宗派粘葛完展“空降”到陕甘,负责巩昌、秦州、庆州等地防务,试图剥夺汪世显的兵权。
金国危机重重,金哀宗居然还这么操作,汪世显不能容忍。蔡州陷落后,汪世显刺死粘葛完展,控制秦州、巩昌及其辖区二十多座城池,是陕甘地区一股强大的力量。
金国灭亡,哀宗也死了,汪世显何去何从呢?成吉思汗时代,蒙古就打算借道南宋攻灭金国,拖雷又多次出兵,故而南宋名将曹友闻曾联合汪世显,在川蜀陕甘抗击蒙古,彼此感情不错。
汪世显还赠送曹友闻良马,佩服他是一条汉子。金国灭亡,汪世显走投无路,也想南下归顺朝廷,将5万兵马及其20多座城池作为“见面礼”,并多次书信四川制置使赵彦呐。
无论是私人感情,还是基于自身利益考虑,汪世显把希望寄托在南宋,都是人之常情。南宋、蒙古已经因为“端平入洛”彻底翻脸,窝阔台也准备兵分三路大举南侵,此时汪世显来投奔,送来一位悍将,岂不美哉。
汪世显有这个想法,南宋是如何对待呢?赵彦呐把情况告诉丞相郑清之,让他考虑接纳汪世显,遭到拒绝。赵彦呐连续4次请求,让郑清之答应接受这些金国降将,都被泼了一盆冷水。
史载:“秦、巩之豪汪世显久求内附。至是彦呐为力请数四,清之亦汔不从。”
汪世显能打仗,麾下兵马众多,且金国已经灭亡,为何南宋就是接受呢?得到汪世显,宋军就能在川蜀外线作战,打造抗击蒙古的前进基地,保护内地安全,这是天赐良机。
南宋不接受汪世显,是南宋的悲剧,是南宋官场倾轧的表现。蒙古大军已经杀到家门口,南宋官员还在争权夺利,公报私仇,着实可悲。
1234年,蔡州之战后,丞相郑清之决定出兵北伐,收复开封、洛阳、商丘,构筑完整的江淮防线。为此,郑清之邀请川蜀战区、荆襄战区出兵、出粮,协助两淮战区,一起进入河南。
荆襄战区负责人是史嵩之、孟珙,都是当年丞相史弥远的人,他们对郑清之排挤史党的做法不满意,又不认可北伐,故而拒绝出兵,还把赵彦呐带上。
史嵩之、孟珙不出兵,除了战略分歧,更多是内斗。如果不满意郑清之,不出兵很难可以理解,问题是宋军溃败后,也不去接应,导致全军覆没,就说不过去了。
赵彦呐跟郑清之关系还可以,但赵彦呐对作战没信心,况且史嵩之、孟珙又派人来拉拢,故而也跟着荆襄战区一起抗议出兵。如此以来,南宋三大战区,只要两淮战区出兵,赵氏兄弟、全子才率6万人进入河南。
史载:“端平元年,遂升正使,丞相郑清之趣其出兵,以应入洛之役,不从。”
南宋人口八千多万,北伐中原只有6万人马,可知朝廷内斗之激烈。由于史嵩之、孟珙此前出兵攻打蔡州,给蒙古送了30万担粮食,故而这支北伐军严重缺乏粮食,只能分兵行动,每一批军队只携带5天粮食,结果可想而知。
要兵没兵,要粮食没粮食,这仗如何打?端平入洛,宋军惨不忍睹,驻守河南的蒙古偏师,以汉军为主的蒙古军,几乎全歼6万宋军,并饮马长江。
端平入洛,让郑清之灰头土脸,宋理宗下罪己诏。如此,郑清之对赵彦呐、史嵩之、孟珙等将领恨之入骨,如果他们愿意配合,端平北伐也不是这个样子。
端平北伐,赵彦呐不帮忙,如今汪世显想投奔,郑清之也不接受。因为,汪世显投奔南宋,就会增强赵彦呐的力量,提高他的威望,对自己不利。
郑清之反对接纳汪世显,是南宋内斗的表现,祸害极大。
1236年,阔端率大军南征,进入巩昌、秦州地区。汪世显无法抵抗,南宋又不愿意帮忙,干脆投降阔端,并充当蒙古大军前锋,成为南宋的劲敌。
汪世显前后5次进入四川,不但攻克成都,还斩杀四川制置使陈隆之、大将曹友闻。尤其是曹友闻阵亡,如果不是汪世显从背后发起进攻,曹友闻腹背受敌,也许宋军就守住了阳平关,将蒙古大军挡在四川之外。
汪世显投降蒙古,川蜀门户洞开,宋朝的五州三关暴露在蒙古铁骑之下,失去了一道战略屏障,让阔端得以顺利入川。汪世显充当前锋,蒙古又进展顺利,一度打到重庆,准备与阔出的东路军汇合。
川蜀大地,遍地狼烟,百姓流离失所,郑清之应该负责任。如果南宋团结,内部不相互倾轧,一致对外,接纳汪世显,情况就不一样了。
汪世显能打仗,麾下兵马众多,窝阔台大汗也想拉拢他。如此,汪世显虽说归顺了蒙古,但依然控制秦州、巩昌数十座城池,俨然一方诸侯。忽必烈时代,蒙元开始削弱汉军世侯,史家、张家、董家、解家、邸家、刘家都被夺权,但汪氏安然无让。
1243年,汪世显病逝,他的7个儿子接管家业,继续为蒙古征战。汪良臣支持忽必烈对抗阿里不哥,在耀碑谷之战击败浑都海、阿兰答儿率领的蒙古主力,忽必烈控制了陕甘,得以从容在东线布局,与阿里不哥在漠南决战。
元朝建立后,汪家依然拥戴忽必烈,与西北的诸侯作战,故而深受重用。明朝建立后,朱元璋派徐达西征,在定西之战歼灭王保保主力,然后进入甘肃。汪氏首领汪庸奉表称臣,没能保住王爵,朱元璋给他世袭指挥同知。明朝末年,陕甘起义频繁,汪氏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