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一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军节,这个日期的确定来源于南昌起义。在1927年8月1日,为了反抗汪精卫、蒋介石对共产党的残暴政策,中国共产党领导部分国民革命军在江西南昌发动了起义。
这场起义对中国共产党的发展意义重大,它不仅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也是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在当时的南昌,我党掌握的武装力量主要有朱德领导的第三军军官教育团、贺龙领导的第20军团、叶挺独立团、蔡廷锴的第10师等部。
追本溯源这些起义部队,都曾隶属于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这支军队的领导者自身能力卓越,手下更是人才辈出,我国8大元帅7大将都曾任他的部下。这位优秀将领的名字叫张发奎。
成长从军经历
张发奎生于1896年,家乡位于广东始兴的一个村庄。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清朝覆灭民国刚刚成立,各方时局动荡的时期。在这乱世中造就了他的一生,他奋发好学,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教育促使了他的思想发展。
他在求学期间加入了由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进入到革命浪潮之中。学成之后他加入粤军,在孙中山先生带领下各处征战,凭借着卓越的作战能力慢慢得到了提升和重用。在东征过程中,他凭借卓越的战绩被提拔为团长,此后一路破关斩将,调任至师长。
1926年,北伐战争拉开序幕,
他在贺胜桥、汀泗桥、攻占武昌的多此战役中均获得战功,战后被提升任命为第四军军长,此时的张发奎才三十岁
,之后又继续带领军队出发北伐,一路势如破竹捷报不断,战胜归来后又担任了第二方面军总指挥。
1937年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此时的张发奎申请带兵作战,但因为国民政府的不作为,他的申请迟迟没有被蒋介石批准,经过多次争取,才被任命为第八集团军总司令,带领军队在战场上浴血奋战,保家卫国。
这一时期的张发奎曾感慨:“讲句真话,我们从未取得一次胜利,只是延宕了敌人的前进”。让他更加深刻的体会到了作为一名中国军人的自豪感。
抗战胜利后,解放战争爆发,由于张发奎在政治上的选择站队问题,并没有受到重用。在解放战争后期被任命为国军陆军总司令,但这时的国民政府大势已去,在战争中节节败退。
局势已定,张发奎也无能为力,不久后辞去职务,举家移民去了香港,从此这名国军名将为自己戎马半生的军旅生涯画上了句号。
手下名将众多
在张发奎的军队中走出了许多共产革命的骨干力量,他们对革命的胜利、新中国的成立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看出张发奎的军队卧虎藏龙、人才辈出。
其中包括十大元帅中的八位:贺龙、叶剑英、朱德、林帅、陈毅、刘伯承、聂荣臻、徐向前,以及七位开国大将:陈赓、徐海东、粟裕、罗瑞卿、谭政、许光达、张云逸。
据张学良回忆,晚年他在英国碰到张发奎,张发奎为他手下出了一批共产党部队的高级将领深感得意。
张发奎与叶挺交好,两人既是同庚、同乡又是同学、同事。
但两人的革命理念不同,张发奎读军校当兵只为得到上级赏识,谋取更好的前途,想要拥用雄厚兵力,占据一方
。
叶挺受辛亥革命影响他致力于为人民谋福利,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发展新型部队,实现自己的救国救民的理想。
革命理想观念的不同,南昌起义将张发奎和手下将领的政治立场产生了清晰的划分,叶挺、贺龙、聂荣臻等人率兵起义。
张发奎曾阻止聂荣臻带走二十五师的两个团去参加起义,但起义军中有人开枪造成混乱,他意识到自己并不能命令起义军,于是在混乱中逃走,后还曾写信要求聂荣臻归还逃跑途中掉落的手枪和望远镜,此事沦为军中的笑话。
那时的张发奎知道知道军中有不少中共党员,但不知道具体都是谁,他曾感叹:“共产党了解国民党,但我们不了解他们”。
岔路口的选择
1927年国内时局动荡,蒋介石、汪精卫先后发动革命政变,背叛革命,公开与共产党决裂。此时的张发奎的政治立场像汪精卫靠拢,
在南昌起义后,我党认为张发奎在军中的确是个举足轻重的人物,曾想将他拉拢过来
。
但是我党做了很多工作,叶挺也曾向他发出邀请电文,但都未曾得到回应,这也让我党怀疑他对革命的诚意,放弃了对他的争取,至此张发奎错过了命运中最重要的一次选择。发奎没有坚定的信仰,一直没有明确自身的政治立场,后来慢慢推迟了革命舞台。
后去到香港后以香港为基地,发起自由救国运动,加入第三势力“中国自由民主战斗同盟”。后期这个战盟组织内部政治溃烂,四分五裂。张发奎对此进行整改,并创办了《联合评论》书刊,在中国现代史上留下了不一样的色彩。
小结:
张发奎戎马半生,无论是为己还是为国为民,都为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进步发展做出了贡献。他的一生遇到了各种各样的人,自身起起落落经历过很多事情,但无论好坏与否经历了才是人生,更是他的独一无二的人生。
无论是崎岖小路还是光明大道,都是需要走过才有体会。张发奎从年少入伍,枪林弹雨一路闯荡,在政治舞台上起起伏伏,每一步都是他来时走过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