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清朝骁骑营。骁骑营是一个军营的名称,晋代开始设置,最开始是魏国大将军曹仁培养数十载的精锐骑兵,攻击力强大之余,防御力亦也不错,尤为擅长突击,所立战功无数,令敌人闻之色变。清代八旗中也设骁骑营,是禁卫军的一个组成部分。兵员叫“马甲”,从满、蒙旗中每佐领中选拔二十人,汉旗中每佐领中选拔四十二人,满、蒙、汉马甲共二万八千多人。
2、1907年,三名清朝的男子登上了杂草丛生的长城。此时,距光绪与慈禧驾崩还有1年,距清朝结束还有5年。现在的很多人好奇,为何清朝没有在长城上驻兵。作为重要的防御措施,历朝历代都要在长城上驻重兵,但清朝为何没有呢。其实,长城在清朝的大部分时间已经失去了它的防御作用。主要是因为内外蒙古已经归顺了清政府。清政府虽然对蒙古仍然有所警惕,但已经不再注重长城的防御作用。而是通过政治手段笼络蒙古的王公贵族。
3、1874年北京旗人更夫:
照片里的这个人,不是乞丐,他叫老王,旗人,1874年北京法国旅馆门口的一个更夫。官府每月给他大约一两银子的工资,一年发一件羊皮大衣。
要说老王还算身处同治中兴的时代,到了清末民初,他们这些旗人的生活就更悲惨了。过去清国养着他们不让劳动,而国运一衰,世道一变,他们马上就无以为生了。
1920年代大清亡了不过十年的时候,北京内城的旗人,数十万积贫积弱的男女老幼,就都成了叫花子。皇室贵族也是一样,世子王孙倒毙城门洞,郡主命妇坠入烟花苑,就连清末首富庆亲王奕劻的孙子,都沦为捡破烂的。
4、一位富家小姐,仆人在为她梳妆打扮。自古以来,男婚女嫁一直讲究四个字,那就是“门当户对”。即便有着一些例外,大部分基本上还是以门当户对为准。以前的富家千金也有着一点选择权力,如果对方实在是过于差,不愿嫁也是挺正常的
5、沿街乞讨的妇人和孩子。如果不是家里实在没有食物了,哪个母亲愿意带着孩子去乞讨,这位母亲的表情非常痛苦,因为她生病了。
6、晚清大内高手,不知是否真的会飞檐走壁。在关于清朝的影视剧中,我们常常会听到一个词“大内高手”,而且个个都是武功高强,飞檐走壁,可以以一敌十。
但是在真实的历史中的大内高手并非如此,毕竟影视剧作是在历史的基础上进行了艺术的加工。那历史中的大内高手是怎样的呢?
首先一点,清朝是一个身份等级制度非常严格的王朝,就算在康熙时主张满汉一家亲,但是,对于大内高手的选择上还是有身份的差异。清宫选卫士,首先看身份,你首先是旗人——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八旗均可备选。一般的汉族壮士,就算你武功高强万里挑一,那也不会选你。
其次就是,入选卫士者,也确实要有点能耐的。骑、射、摔、打得样样精通。
当然,从整个清朝来说,大内高手的实力也得两说,前朝前期,因为有着严格制度,大家都勤于练习,不敢懈怠。这个时候的卫士的实力不可小觑。但是到了清朝后期那就一草包,丝毫没有拱卫皇宫的能力了。抽鸦片、找帮工、缺勤、逛窑子、偷东西等,这些都是家常便饭。
影视剧为了艺术效果和吸引观众,某种程度对清宫卫士进行了夸张描述。所以,并无需过多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