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忠贤在明朝的历史上留下了浓厚的一笔,但其名声往往相对负面,毕竟后人为其冠以“大奸臣”的帽子难以摘掉。魏忠贤时皇帝赐名,可见魏忠贤在当时的地位之高。在魏忠贤出任司礼秉笔太监后,极受信赖,甚至国事大多由其给出意见随后裁定。皇帝被人们称作万岁,而魏忠贤被人们称为九千九百岁,这一点倒是谦虚,毕竟称谓上比皇帝差一点点,但实际上魏忠贤依靠皇帝的宠信排除异己,专断国政,人们对于魏忠贤的了解显然超过了皇帝。
早年的魏忠贤家境贫穷,混迹街头难以为继,为了能够成为人上人,魏忠贤自己动手成为太监。在历史上这样的人绝对不多,魏忠贤能够专权大多数是依靠这份坚定。魏忠贤混出名堂是依靠客氏,而客氏则是朱由校的乳母。客氏与朱由校的关系可见一斑,而魏忠贤便是凭借此关系扶摇直上,既然是乳母,皇帝成年之后自然应当远离,但是皇帝对客氏的不舍,使其直接被封为奉圣夫人。魏忠贤搭上了客氏的大船则意味着成为了皇帝朱由校的亲近。
魏忠贤的岗位是司礼秉笔太监,岗位设定的工作是帮助皇帝批阅奏折。这个岗位说来权力很大,但是有一个前提条件,便是将皇帝架空,这绝对是一个绝活。而魏忠贤对于架空皇帝很有心得,只要满足皇帝的好奇心即可。而朱由校本就爱玩,在魏忠贤的“悉心培养”下更加荒诞,几乎从不过问朝政,魏忠贤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却也默默地完成了拯救明朝的重任。这一点说着荒诞,但却是不争的事实。
魏忠贤能够执掌朝政,可以看到明朝已经到了穷途末路,而事实上,魏忠贤确实是明朝末期的人物。在明朝末期,李自成、张献忠等纷纷起兵,而这些闯王完全是在崇祯时期兴起的,在朱由校时期却偃旗息鼓。朱由检登基的第一时间便想到了宦官当政,而首当其冲的便是魏忠贤。崇祯如果能将步子迈小一点,除掉魏忠贤也许并没错,但是崇祯在除掉魏忠贤的同时做了一件错事便是废除工商税。
朱由校是出名的木匠皇帝,所有政务完全依靠魏忠贤,而魏忠贤虽然说是奸臣,但并非一点好事不办,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实行工商税政策。这项工商税从根本上说并不是为了压榨百姓,而是因为朝廷没钱了,朝廷很多事项不能正常运转。但是到了崇祯登基之后,虽然除掉了魏忠贤,废掉了工商税。却也因政务繁忙而扶植了新的权力机构——东林党。而东林党内部主要就是江南的士大夫,普遍代表着江南工商业的利益。他们建议免掉工商税及矿税自然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但是国库空虚该怎么办?这个钱谁来出?农民!
崇祯不是不勤政,只是很多行为不切实际。在朱由校时期,江南富庶,上缴的工商税足够填补朝廷开支,而到了崇祯时期免掉一半,剩下的一半只能算在农民的身上。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赚的都是辛苦钱,能够吃饱穿暖则不易,加税可想而知。除了这一点,崇祯更干了一件大事——取消全国驿馆。看上去应该是开源节流的重要举措,但是他却忽略了就业问题。大批百姓因此失业,而其中就包含改变明朝命运走向的人物——李自成。
魏忠贤在世时排挤东林党,让东林党根本没有话语权,而到了崇祯时期,崇祯一心着眼于后金,东林党胡作非为几乎不能进入崇祯视野。魏忠贤在世时,虽然无恶不作,但是有记载的农民起义只有一次。魏忠贤对于工商业的压榨给农民很大的生存空间,而崇祯执政后,魏忠贤被除,东林党压榨农民,使闯王遍地。历史评说明朝亡于流寇,实质上却是亡于东林党。
朱由校虽然不理朝政,却任用魏忠贤,而魏忠贤虽然独断专权,但客观上给百姓生存空间。朱由检虽然亲力亲为,却重用东林党,东林党为了自己的利益,将大明朝推入万劫不复的境地。可以说魏忠贤虽然是奸臣,但是他的存在推迟了明朝灭亡的进程。而崇祯则因损害了农民的利益而失去民心。李自成攻入北京那一刻,朝廷文武百官没有一个陪在崇祯身边,崇祯煤山自缢时身影虽不孤单,却也仅有一个太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