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把亭长看等闲,平民成就帝王天。先机胜算关中入,鸿宴溲离灞上还。”——《赞刘邦》
说起刘邦,他虽然是开创了大汉王朝的汉高祖,但是在人们的心中,风评却不是很佳。
有人说他就是一个无赖,只不过是走了狗屎运,结交了众多能人异士,借助着秦末乱世之风,才悠然而起;有人说,他过于阴险狡诈,只会利用他人,他的大汉王朝,是靠欺诈而来;还有人说他抛妻弃子,置发妻于不顾,是个负心汉;更有人说他残害忠良、卸磨杀驴,甚至为了自己连亲生父亲的都不顾,枉为人。
自古帝王多无情,虽然从古至今,甚至在大汉王朝初建的时候,厌恶刘邦的人都有很多,但是谁也不能改变的一点是,刘邦确实是击败众多敌手,一手创建了恢宏的大汉王朝,名垂千古。
如若刘邦真像某些人认为的那样无能、不堪,又怎么会在天下无数人当中脱颖而出呢?
这暂且不提,在大汉王朝成立后,刘邦立下的各种丰功伟绩,就算是他仅仅用了不到八年的时间,从一个小小的泗水亭长,成为一统天下的大汉皇帝,这样的辉煌成就又有几人能够比拟呢?
本文就来共同聊聊,刘邦从泗水亭长到大汉皇帝的成长史。
一、当个亭长非本意,意外奠定日后根基
1、“游侠”刘邦
大多数人在知道刘邦、了解刘邦的时候,他就已经是“穷困潦倒”的泗水亭长了,但是鲜有人知的是,刘邦乃是官宦之后,只不过由于时局动荡,在他父亲的那一代,才沦为了平民农户。
刘邦幼时,游侠之风盛行,而刘邦小时候的愿望就是成为一名游侠,更是将魏国的信陵君奉为自己的偶像。
在相关记载中,刘邦少年不喜读书,却善交好友的原因,也是因为这点。那时候的刘邦为人豁达、善良,虽然自己家也并不富裕,却喜欢送人东西,与人结交,年纪轻轻就有了不错的人脉关系。
此外,刘邦不喜欢像他人一样劳作,经常被他父亲所训斥,这也是为何在人们的印象当中,刘邦总是一副好吃懒做的形象。
可是,不要忘了,刘邦只是不喜欢像“他人”一样劳作,并非他无所事事,而是因为他觉得,像其他农民那样只知道种田种地,终究不能成就一番大业而已,他想要的也绝不仅仅是满足温饱,安稳度日而已。
成年后的刘邦想要离开家乡追寻自己的梦想,他不远千里前往魏国,希望能够投靠在信陵君的门下,可是他还没到魏国,就听闻信陵君已经故去许久。无奈之下的他,为了坚持自己的游侠梦,只好再次不远百里去寻找张耳。
许多人都曾有过梦想,可是能够坚持自己的梦想,不被追寻梦想道路上的挫折所打倒的,又有几人呢?从这个角度来看,刘邦身上的韧性,就足以超越大多数人了。
2、只知道约酒局,不务正业的泗水亭长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天下推行秦法,刘邦的游侠梦自此破灭。36岁的他回到了沛县,在他父亲的帮助下,当上了亭长一职。
亭长在当时虽然也有官职,但并不是多大的官员,自然也就入不了那些身份最贵人的眼帘。况且,刘邦对于当时社会上的风气极为不满,更是对于那些趋炎附势的人,压根就瞧不上。
然而这并不说明,刘邦不想出人头地,而是看不上那些虚伪的权贵。在观赏秦始皇出行时,他那下意识的一句“大丈夫就该如此。”即表明了刘邦的雄心。
刘邦的游侠梦虽然破灭了,但是他善于结交好友的“游侠习惯”却依然保持着。
虽然明面上看,刘邦整日里不务正业,到处与人饮酒,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正是与他饮酒的这些“狐朋狗友”,成了他日后高举义旗的最初班底。
要说在刘邦所结交的所有人脉当中,帮他最多的,无疑是他的岳丈大人吕公了。
当时吕公因为避难离开家乡来到沛县,碍于吕公的身份,沛县大小官员以及当地绅豪纷纷前来祝贺。如此热闹的场景刘邦自然也不会缺席,只不过刚到吕府就碰到了刁难。
吕府门卫按照宾客送礼金额的大小,为到来的宾客排座位,刘邦当天一文钱都没带,但是看着如此市侩的场景觉得十分不满。
因此,他告诉门卫,自己带了一万贺钱,吓得门卫赶紧去请吕公。
后来的故事我们都知道,吕公不仅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还用自己的财力、物力、人脉来帮助刘邦。
不可否认、无论是吕雉对于刘邦的照顾,还是吕公对于刘邦的帮助,都使得刘邦在婚后过得极为自在,他也有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去结交朋友,为他日后的“创业之路”做好准备。
二、大汉王朝的“创业初期”
刘邦正式高举义旗,是在陈胜吴广建立“张楚政权”之后,当时沛县县令本已经准备好与刘邦联手,共同组建势力,谁曾想当邻邦代领八百人马到达城外之后,县令却出尔反尔,意图将刘邦杀掉。
面对如此险境,刘邦机智地将县令的做法现在信上,用弓箭射入城中,百姓看后纷纷气恼,他们本就对县令积怨已久,索性与刘邦里应外合之下,将县令杀死,并推举刘邦为沛公,带领大家一起“保卫家乡”。
此一战,是刘邦势力独立的第一战,暂且不说刘邦在短短时间内,就聚集了可观的人马,光是他临危不乱,能够想到鼓动城内百姓与自己里应外合这一点,就足以说明刘邦拥有领导者的气度,并不是人们所说的无能之辈。
在有了自己的势力后,刘邦联络附近郡县扩充势力,短短时间之内,就已经聚集了三千兵马,这在当时已经算是一股不小的势力了,从这一点也能看出,刘邦身为王者的号召力。
刘邦率领自己的军队,东征西战之下,也收获了不小的地盘。
不过,他并没有自满,而是对于自己有着清晰的认识,他知道自己虽然已经算是一股势力,但是与其他“名正言顺”的王族之后相比,仍然让不值一提。
为了能够在乱世中生存,刘邦不得不向他人借势,初汉三杰中的张良就是刘邦在前往投奔景驹的路上所结识的。
彼时,张良被刘邦的雄心壮志所打动,被刘邦的人格魅力所折服,因此放弃投奔景驹,直接投奔到刘邦麾下。
说到刘邦的借势能力,就不得不提他投奔项梁的故事了,在刘邦投奔到项梁麾下之后,他借助项梁的势力为自己扩充势力,甚至一度超越了霸王项羽。
值得一提的是,刘邦在备考项梁屡立战功之时,依然没有放弃对于人才的挖掘,每到一处地方,刘邦都会寻找当地的能人异士与之结交,另其归入到自己的麾下。
世人皆称刘邦只仗着自己的手下最后称王,却殊不知能够发现人才、网络人才,并且用人格魅力征服人才,这本身也是一种独特的能力。
刘邦能够最终成事,武力其实也只占了其中一个方面,他对于人心的揣摩,对于百姓的宽容,才是使他收获民心的根本。
最为直接的一件事,就是他与项羽入驻咸阳后,不同的做法。项羽以武力镇压,而刘邦却在张良的建议下已怀柔的政策安稳民众。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天下的根本是百姓,如果不能将百姓安抚好,又何谈建立稳定的江山呢?
三、楚汉相争,大汉王朝建立
刘邦与项羽二人正是翻脸,应当算是在鸿门宴之后,刘邦凭着沉着冷静,在鸿门宴上捡回了一条性命,之后被封为汉王。
虽然也十分恼怒,但他知道此时并不是与项羽开战的时机。
汉元年,项羽攻打田荣,战事胶着无法抽身,刘邦看准时机发兵占领河内,借义帝之死大做文章,高举讨伐项羽为义帝报仇的旗号,公然与项羽开战,至此长达四年的楚汉相争正式拉开了序幕。
有了出师之名后,刘邦也就站在了大义之上,以前畏惧项羽势力的各路诸侯,纷纷前来投奔。
在长达四年的战斗中,楚汉两方互有胜负,而随着战况愈演愈烈,楚霸王项羽的亲信死的死、走的走,最终帐下竟无人可用。
反观刘邦,他逐渐地将各路诸侯势力,以及其中的能人拉入了自己的麾下,实力日渐壮大。
最终亥下之战,刘邦趁着项羽不备准确出击,将项羽逼死在乌江河畔。楚汉相争结束,刘邦也在众位诸侯的推举下自立为王,大汉王朝正式建立。
总结
世上没有白来的成功,纵观刘邦成长的每一步,他都有着超乎常人的智慧、毅力。
秦朝末年,各路势力众多,比刘邦能力之强者更是数之不尽,然而刘邦却在众多豪杰中脱颖而出,实非偶然,他的胆色、气度、性格、谋略,都是他能够一举建立大汉王朝的要素。
参考资料
《汉书·高帝纪》
《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