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军刚刚进关的时候,汉民族与清军发生过很多冲突。其中江阴的百姓,在阎应元的带领下,进行了激烈的战斗,抵抗清军长达81天之久。最后江阴全城九万七千多人无一人投降,全部慷慨赴死,就连女子也都跳河自尽。
让人吃惊的是,这些视死如归的江阴百姓,在之前其实已经全部投降。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些本来已经放弃抵抗的人,重新拿起了手中的武器,并且宁愿付出自己的生命也不妥协呢?接下来就让我们来看看历史上惨烈的“江阴八十一日”。
因剃发令引发的战争
在汉民族的传统文化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思想观念深入人心,但是清王朝为了巩固其统治者的至高地位,强行颁布了剃发令。这让原本已经决定放弃抵抗的江阴百姓极度不满。但是百姓们的不配合,换来的不是更加人性化的政策,而是四十万大军和“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强硬措施。
在这种情况下,江阴城的百姓彻底暴走了,他们找到了已经退休的前任典使——阎应元。正式打起了反清复明的旗号,与清军展开作战。闫应元也确实没有让大家失望,他的军事才能相当出色,在全城老幼加在一起不足十万的情况下,面对清朝40万大军,他们硬是坚持了81天之久。
可以说阎应元把三十六就中除了“走为上计”以外的所以计策都用了一遍。但是无奈的是清军势大,在山穷水尽的情况下,几个老者主动站了出来,响应阎应元的“人肉炸弹”计策。他们假装出城投降,带着表面上装有银钱,实际上藏有火药的箱子,前去与清军商议投降事宜。
清军看到对方投降当然十分高兴,他们派出一位王爷、三位将军和三千士兵列队迎接这几个老者的到来。结果可想而知,几个老者与这些接待的人同归于尽。可以说为了抵抗清军,全城的人都动员了起来,每个人都付出了自己的一份力。
江阴城最终失守,全城百姓无一投降,纷纷慷慨赴死
可惜的是,最终没有奇迹发生,虽然阎应元使尽了浑身解数,百姓们也无不尽力,但是最终这场抵抗却以失败告而终。阎应元第一个站出来拔剑自刎,倒在了江河之中。即使如此清军也不愿意放过他,硬是把他的重新打捞上来,想要让阎应元跪死在他们跟前。
阎应元拼了最后一口气向后倒去,没有让清军得逞。“沧海横流方知英雄本色”这句话用来形容阎应元的气节再合适不过。有这样的人身先士卒,江阴城的其他人也没有丝毫的逊色,纷纷慷慨赴死。男人们拼尽最后一口力气也要与清军抗战到底,女人们宁愿投河自尽,也不想成为累赘。
八十日戴发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十万人同心死义,存大明三百里江山。
这几句诗,是阎应元死前留在江阴城门上的,它可以说是对江阴所有死难烈士的最好悼念。
这就是历史上的“江阴八十一日”,当时的情况怎是一个惨字了得。阎应元与江阴百姓的气节和勇气让我们敬佩。清军的残忍无情,让人唾弃。对此事你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下面留言评论。
参考问下:《清史稿》、《百家讲坛》、《江阴城守纪》
作者推荐:
与雍正一母所生的胤禵,为何却支持胤禩?先看看胤禛是谁带大的
清朝统治者保护明陵,为何明朝万历皇帝是例外?可怜的背锅侠而已
清朝统治者为何保护明朝皇陵?一个百姓眼中的国贼竟然帮了大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