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知道,为了适应大满贯的节奏,上马今年可是改了秉性,11月30日的比赛,7月1日开启报名,且报名时长一个月。
自然上马不存在抢人一说,这样长的报名周期,以前广马也是的。12月初的赛事,从6月底就启动,近几年似乎是一年比一年晚了。
新晋世界田联金标赛事西昌邛海湿地马,11月1日的档期,5月8日报名,截止到6月底。这场25000人的赛事,不抽签。
今年迄今国内报名时间最长的赛事,非桂林马莫属。档期是11月16日,6月4日开始报名,也够早,关键是报名时间有三个月出头了。
这种早报名,且报名周期长的,方便的是外籍跑者。对国内跑者而言,无非是早点确定而已,中了备战,没中接下来再报同一天其他赛事,啥也不耽搁。
不管从哪个角度讲,提早报名对赛事而言,早做准备,终归是大有好处的。大赛事,动手早,会有个好数据;中小赛事,先报名,是真的在抢人。
毕竟跑者有限,年底每个周末比赛一大把,大比赛不用愁人数,中小比赛报不满实属常态。你先启动,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力,先报上,这不就赢得先机了嘛。
从马拉松长远发展来论,这种能够提早启动、报名的,意味的是赛事整体上的稳定,这才是核心竞争力。有充裕的时间,能够精耕细作,办出更优、更高水准的赛事来。
我们的马拉松,是由政府主导,但你会发现,做得好的,都是遵循市场规律办赛的。
毕竟现在所谓主办方的关心,已经不是大包大揽,需要多少钱,你报数,我来批;也不是从行政、领导的视角,不断地提要求,变来变去不确定;而是放手让运营商去做,协调好公共资源,主要事项过问下,服务为主。
所以说,一场好赛事,稳定是第一位的。有些赛事在折腾,想提升,可是一直折腾的,是难以达到顶级层面的。
前几天,有朋友在南京马官宣即将启动报名时跟我聊起,说跟去年比,今年南京马报名时间大幅提前了。档期都是11月中旬,去年是9月上旬启动的,今年7月下旬就报名了。
我说算不上提前,看下汇跑的锡马,3月下旬的比赛,前一年12月底就会启动的。南京马今年只不过是正常的汇跑节奏,去年是因为第一年中标赛事,有太多不可控因素导致启动晚了。
像比南京马早半个月的杭马,今年就不可能这么早。原来的运营合同到期,今年先是赛事主体承办权改为黄龙体育中心,在7月10日的西湖马拉松特训营上,黄龙体育中心主任曾提及,“作为杭州马拉松的承办、运营单位,目前我们已经正式进入了杭州马拉松的筹备时间。”
此前的西湖半马,倒是黄龙体育中心自己做的。杭马规模更大,他们进行了招标,选了善跑来干活。有这些新变化,各方面都要适应、协调,那赛事启动自然早不了的。
7月17日晚看到桂林马公号的英文版,这是为了吸引外籍跑者报名。桂林今年之所以能够这么早行动,表象是上半年创办了桂林半马,一城双马,更加重视马拉松了,实质上是完全交由市场,按规律办赛,无疑是一条正确道路。
对于国内顶级赛事而言,要是不抽签先到先得的话,30000人左右的名额,你放心,几分钟就会被抢完的。
这些赛事代表着国内马拉松的脸面,其争的是个面子,不断改写赛事、国内报名数据,引领中国马拉松向前。
报名数据与启动早晚有关吗?肯定有的。反正过去两年锡马、汉马的国内纪录,均是谁先开始报名,谁就改写国内纪录。两场赛事的档期是同一天,2024年锡马报名在前,创造了265920的国内纪录,随后的汉马是262785;2025年汉马在先,大幅度提升纪录至450744,之后的锡马以429447如影随形。
起码眼前的现实可以说,这些顶级赛事报名时间的长短并不重要,启动早晚才是关键。成都马这几年每年报名时间都是一个月,报名数据也在增长,今年的287584,能排到第四。
上马今年这么早,加上大满贯候选赛热度,报名数据大幅上涨情理当中,能涨到什么程度,真不好说。我感觉,是难以超汉马的国内纪录的。这几年,上马在国内受追捧度,是不及汉马、锡马的。
西安马刚公布了报名首日的数据,20.74万,超过了去年204082的总报名人数。西安马创造一个漂亮的数据不难,比如30万+,但是想超国内纪录,概率极低。按照一些大赛事报名状况看,首日报名人数往往是超过最终数据一半的。
这些顶级赛事要想证明自己有多受欢迎,就得拿数据说话。同一天同级别的赛事,你早些启动,在数据上就占据了优势。像跟成马同一天的其他赛事,多数要在八九月份才报名,数据上的差距就会比较明显。
还剩下的顶级赛事,北马的档期其实已确定,只是要拿到主办方的批文才能启动,过往惯例都是赛前一个月才开始。由于是全马赛事,随着数据整体上的水涨船高,今年看好北马能创造国内全马报名人数新纪录,现纪录是今年锡马的221509人。
跟顶级赛事争数据、拼荣誉不同,大量的中小赛事,那是真的在抢人。
你想,年底前的每个周日,少的十几场,多的三四十场,大赛事先收割一批跑者,周边一些有口碑的赛事再吸引一批,很多中小赛事连抽签都不用的,特别是全马项目,压根报不满的。
从田协发布的中国路跑赛事蓝皮书中可以得知,去年认证赛事总规模是471.56万,总完赛人数是220.54万。这说明了什么?
我们知道,国内赛事的完赛率都还是比较高的,一些顶级赛事,都达到了98%左右了。个别赛道虐、气温高的赛事完赛率可能低些,但是总完赛人数还不到总规模的一半,又是怎么回事呢。
显然,大量的中小赛事是没达到赛事规模人数的。赛事的实际报名、参赛人数并没有公布,也不可能公布,涉及到赛事的“脸面”。反正厦马35000人规模,参赛的往往八成左右。大量中小比赛,真实数据,真可能惨不忍睹的。
所以中小比赛没资格跟大赛事正面竞争,只有做好自身特色,早点启动,以吸引跑者报名,这才是根本。
其实这也是倒逼一些中小赛事,要调整赛事规模、项目设置。条件不成熟的,没必要非得上全马,多设置短距离项目。当有档期优势时,中小赛事还能吸引全国各地跑者,到年底赛事扎堆高峰期,谁都是先选大赛事,没中签没得选了,才有可能就近跑一下中小赛事。
中小赛事一方面是想些招数、办法吸引跑者,另一方面就是结合赛事多年的数据,对赛事规模、设项上进行调整、优化。别总是挂一个漂亮的赛事规模,实际上远远达不到,骗别人,也骗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