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这个确实是个有趣的问题,曹操出身富贵之家,按理来说应该像富贵子弟一样染上一身不良习气,但是恰恰相反,曹操后来却有着节俭读书的好习惯,为什么会这样呢?下面请听日航君为您分解。
一、曹操的少年岁月
曹操出身在一个富豪之家,家境殷实。他的爷爷是曹腾,是中常侍大长秋。他的父亲是曹嵩,曹嵩。从司隶校尉干到大司农,最后当上了三公之一的太尉,俗话说得好:“十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曹嵩为官自然是为自己攒下了巨大的家底。例如说当时曹嵩搬家的时候:
“太祖迎嵩,辎重百余辆。”
由此可见曹操家的家底子是十分丰厚的。而曹操少年的时候,似乎正常人都在干的事情曹操都不干,小混混干的事情他都干。例如说当时的大族子弟都喜欢读一些儒家经典,但是曹操偏偏喜欢读兵书,并且还亲自作注;当时很多大族子弟已经开始承担族内的责任,但是曹操喜欢到处跑出去玩,大家都觉得曹操是个普普通通的人,没有什么稀奇的。据记载:
“太祖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
但是就是这样一个曹操,在成年之后却表现出和自己的儿时朋友截然不同的作风,这是值得我们推敲的。
二、曹操的节俭作风与对比
曹操十分节俭,例如说曹操曾经下令自己家人的衣服上不得锦绣,儿子曹植的爱姬因为衣着锦绣而被曹操处死。另外,在汉代流行的是非常非常隆重的墓葬,往往都是陪葬品数量不计其数,耗费大量民脂民膏。自古以来上行下效,民间也流行厚葬的风俗,曹操对于这一点非常反感,因此力行薄葬,并且亲自实践,据记载:
“敛以时服,无藏金玉珍宝。”
因为曹操的倡导和努力实践,曹魏的薄葬之风渐渐流行,节省了大量民力。
我们反观曹操的旧友和对手,例如说袁绍和袁术。袁绍和袁术一样出身大族,而且家境殷实,但是他们长大之后却保持了那种铺张浪费的风气。
例如说袁绍在官渡之战中,就携带着大量与战争无关的东西,据记载:
“追之不及,尽收其辎重图书珍宝。”
即便是在外打仗,袁绍也要享受比较高质量的生活,要带着图书、珍宝时不时地来安慰一下自己的心理,最后都便宜了曹操。
至于说袁术,奢侈作风则是更加严重,袁术自己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但是手下百姓因为盘剥而陷入了非常凄惨的境地。据记载:
“荒侈滋甚,后宫数百皆服绮縠,馀粱肉,而士卒冻馁,江淮间空尽,人民相食。”
因此两相对比之下,高下立判。曹操如此节俭,但是曹操的敌人却如此铺张浪费,可见曹操是要远远胜于他们的。
三、为什么曹操可以形成这种节俭风气?
为什么曹操能形成这种节俭风气,但是袁绍袁术却不能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1、曹操起兵时面临的条件比较艰苦
其实我们来分析一下,会发现相对于其他人而言,曹操起兵时面临的条件更加艰苦。袁术起兵占据的是南阳一代,物产丰饶,人口众多;袁绍起兵直接是借助了韩馥的冀州,等于是借鸡下蛋,不用自己奋斗都可以享有冀州的丰饶物产。
但是曹操不一样,曹操占领的兖州一带并没有袁术和袁绍的地盘如此富饶,而且曹操还接收了百万青州黄巾,因此曹操只得节衣缩食,节俭一些度过自己的困难时期。
随后困难时期过去了,但是曹操也形成了节俭的习惯。
2、曹操比较体恤百姓
曹操虽然出身富人之家,但是相对于其他大族子弟来说,曹操更加明白百姓的疾苦,因此也更加体恤百姓。曹操曾经写诗: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我想这种体恤百姓的心情,是袁绍和袁术不可能具有的。因此曹操更加明白百姓疾苦,自然也会身体力行去体恤百姓。
3、曹操的志向更加远大
我们从曹操起兵以来就可以发现曹操其实是有着自己的远大志向的,曹操的远大志向最初是“匡扶汉室”,曾经说过“若非吾,不知几人称王,几人称帝”的话;虽然后面匡扶汉室的愿望逐渐变成了取代汉室,但是不能否认的是隐藏在曹操心中的远大志向。正是因为这一远大志向在,曹操才能够克服常人无法克服的困难,在乱世之中脱颖而出。
反观袁绍袁术等人,基本上是没有什么远大理想。因此袁术的地盘不断丢失,最后称帝做了一把瘾之后也身死;袁绍也干出了因为自己的孩子生病就没有心情去打仗的奇葩事情。可见这二人心中并没有什么明确的打算和想法。
节俭虽然是一件小事,但是我们也能从中看到曹操获胜的关键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