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申明:本人所有行文提及到的“中华文明”,皆指“中华古代文明”,即从上古时期轩辕黄帝执政的上古时期开始计时,至封建王朝末代皇帝——溥仪下诏退位为止的这段时间,与中华现代文明没有一丝一毫的关系。
如此计算,中华文明时间跨度极其长久,因为上古时期并没有形成文字,轩辕黄帝在位的时间就非常难以界定,查阅了网上资料,有说距今6600年,也有说公元前26~27世纪。不论哪种计算方法,均表明中华文明距今已有4000年以上。这也是非常让中华民族引以为傲的地方。
但话说回来,人一旦骄傲就容易蒙蔽双眼、好大喜功,对现实缺乏冷静的判断。中华文明由于历经时间长久,且古往今来的名人轶事太多,再加上儒家老爷子提倡人活一世不能马虎了事,一得建功立业,二得流芳百世,也就是常说的“立德、立功、立言”。故而古往今来的名人语录数不胜数,这为中华文明留下了“博大精深”的良好印象。
那么中华文明当真“取材广泛、包罗万象”了吗?非也非也。
中华文明研究对象及其单一:如何治国理政?
在现代看来,治国理政的事务繁多,不仅涉及到国家的稳定团结,还要考虑到国家的发展思路、经济的运行,以及外交关系,所以国家领导人常用“日理万机”来形容他们的工作强度。
但在古代,治国理政则又简单了许多:没有经济的运行,也不存在当前“平等互利”的外交关系,有的只是治理人民,维持一姓天下的稳定。
说得直白一点,不用考虑国家怎么发展工业?怎么发展农业?怎么发展科技?如何搞好外交关系实现互利共赢?有的只是“治人”,让老百姓听话,让野心家不敢造次,就可以安享太平了。
而几千年来,中华文明就聚焦于如何“治人”的单一学科研究了,故而儒家、法家、名家、墨家等等思想看似百家争鸣、百家齐放,实际上都不过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由于选题太过单一,最终在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现治国思想的一统,也就不足为奇了。
那么这种单一的文明,又能为中华民族培养出怎样的人才呢?很显然,除了“领导”,还有谁?
理由也很简单,如下所述:
首先,中华文明是基于“治人”的群体文明,其想要解决的、或者唯一关心的也即是群体如何稳定,发挥出“团结就是力量”、“人多力量大”的效果。
中华老祖宗们经过研究,发现必须有一个大家都服的领导坐镇指挥、发号施令,群体的力量才能发挥出来,这便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君主”、“皇帝”。随着皇帝的华丽登场,君主专制体制便也紧随其后,成就了往后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社会。
国家如果仅有一个君主来管辖,显然管不过来,因为中华文明自古就“好大喜功”,动不动就“八百个诸侯”来朝贡,每个诸侯背后还有一方土地需要管辖,都让君主事无巨细地操心,岂不是早就累趴下了。
故而君主要下设丞相、宰相,各省的巡抚、总督等职务,让他们代为管辖,这不又出现了一批新领导。虽然他们在皇帝面前低人一等,但做“领导”的文明内涵没有错:强有力、威严,这样下面人才会害怕,地方也就更好管辖。
也正是因为中华文明对“领导”的悉心栽培,上至皇帝、下至各省督抚,在老百姓面前无不昂首挺胸、目空一切。同时在孔老夫子的呐喊中,老百姓对皇帝、对官员的礼节那是极其严苛的,最次也得行叩拜之礼,以彰显我天朝的官员巍峨天威。
很能体现中华文明领导培养特别成功的地方是:时至当今的二十一世纪,居然还有学者强烈建议恢复古代的跪拜之礼,目的是为了树立领导威严,帮助领导发号施令。只能说,中华文明培养的都是什么样的人才?除了“领导”,还有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