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鲁滨逊漂流记》,相信大家都不陌生,讲述了一个英国人在荒岛上求生的经历。不过你是否知道,在现实中,有一个中国人在海上求生的经历,比小说中的鲁滨逊还要更
艰难,更
传奇!他靠着一个小木筏,在海上漂浮了足足133天,打破了靠
救生筏在海上漂流的世界纪录。他
就是潘濂。
1918年,潘濂出生在海南一个贫困的家庭,父亲是一个卖艺的武师。随着时局动荡,为了让潘濂远离战争,过上好生活,在他18岁那年,父亲托关系将他送去香港谋生,给他找了一份轮船侍应生学徒的工作。
在那个年代,这已经是一份不愁吃穿的工作了,潘濂也没有辜负父亲的期待,经过3年辛勤工作,成功与英国船只“贝洛蒙”号签约,成了一名正式的二等侍应生。
这时的潘濂绝对想不到,他将经历一段充满传奇色彩的灾难…
1942年,此时二战已经爆发,贝洛蒙号虽然是一艘商船,但在战争时期,它也承担了运输物资的工作。很快它就被德军盯上了。
11月23日,贝洛蒙号在大西洋上运输物资时,被德军U-172潜艇的两枚鱼雷击中,海水顿时涌入船内,马上面临着沉船和爆炸的危险。
当第一枚鱼雷击中时,潘濂敏锐地意识到危险,迅速穿上救生衣,跳入海中,往远离船只的方向游去。不一会船只被炸没,大部分船员都已遇难。
潘濂在慌乱中抓住了一块木板,靠着木板漂浮在海面上,放眼四望,全是无边无际的海洋,怎样才能活下去呢?潘濂感到十分绝望。
所幸天无绝人之路,在漂了2个小时后,潘濂发现了一只救生筏,赶紧游了过去。
这是一个正方形的木筏,中央有一个凹槽可以容身。他还惊喜地发现,木筏上存有40升淡水、罐头、饼干、手电筒等物资,虽然物资不多,但起码能撑一段时间。这给了潘濂撑下去的信心。
潘濂立马对木筏改造了一番,在甲板四角竖起木桩,用帆布支起一个小棚子,这样起码能遮阳挡雨。由于不知道要漂浮多久,他只能尽可能节约使用仅有的食物和淡水。就这样,潘濂的海上求生开始了…
日子一天天过去,有限的物资还是见了底,潘濂不得不另找他法获得食物。他从电量已耗尽的手电筒里取出弹簧,做成简易鱼钩,把缆绳搓成细细的鱼线,开始捕鱼。还用鱼的内脏诱捕海鸟,喝鸟血来解渴,吃鸟肉充饥…
由于长时间处于恶劣环境,潘濂的身体渐渐出现问题了,大腿、手臂开始长出脓疮,脚、关节等身体部位浮肿起来,长时间的孤独也几乎摧毁了他的意志。
后来回忆起这段日子时,潘濂说他曾有两次获救的机会,但都错过了。第一次是一艘大商船,眼看着这艘船越来越近,都能看到甲板上人的模样了,但那艘大船却突然掉头转向了。潘濂一口咬定船上的人肯定看到他了,但因为船上的人歧视中国人,选择了袖手旁观。
还有一次,是美国空军的侦察机发现了他,侦察机空投了一个浮标在水里,不幸的是,一场大风暴把浮标卷到不知哪去了,他又一次错失了获救的机会。
直到有一天,潘濂注意到木筏周围的海水不再是深蓝色了,这意味着离陆地不远了,潘濂重新燃起了斗志。不久后,他果然看到了海滩。
潘濂对着海滩不断招手,大声呼救,终于几名善良的渔民发现了他,将他救上了岸。这里已是巴西境内。
经过交流,潘濂才得知现在已是1943年4月6日,自己在海上漂浮了足足133天,并且贝洛蒙号沉没的位置,与他获救的位置相隔大约750英里(1207公里)!潘濂也因此打破了靠救生筏在海上漂流的世界纪录。
他的故事很快流传开来,各国记者纷纷采访报道,潘濂成了世界名人,被誉为“中国鲁滨逊”。经过一个月的治疗后,他被送到了英国,英国国王乔治六世亲自面见了他,授予他大英帝国勋章。
后来,他又接受美国战时海运局邀请,来到美国,佩戴美国商船战斗荣誉勋带,以表彰他的勇气和刚毅精神。二战结束后,潘濂在美国纽约定居,后来养育了4个子女,1991年去世,享年72岁。